後雨傘思考之六:你們如果不悔改,都要同樣滅亡(四)

羅得息事寧人的態度也應令我們引為鑑戒:他並非惡人,但他也沒有堅持公義,相反,他只是要求息事寧人,以求解決紛爭,恢復城中的「正常」或「和諧」甚至「合一」。事實上若撇開公義的考慮,羅得提出的解決方法有不少可取之處:所多瑪人得到發洩欲望的對象,天使也得到保存,羅得也持守了他接待遠人的傳統要求。我們甚至可以說羅得是犧牲自己(的女兒)以求息事寧人。

但這樣一個「因惡人的淫行而常受委屈」的義人最後有沒有成為上帝的器皿,讓合城的人因為他和受他影響的人的公義而暫時不用接受審判呢?答案是沒有。

Read more

後雨傘思考之六:你們如果不悔改,都要同樣滅亡(三)

我並不是說,當上帝能夠在一堆罪人中找到一個義人,整堆罪人就立即得救/變得公義。整個救贖計劃有一定的終末性向度 (eschatological dimensions) 在內:上帝的公義最後是要將萬國變得公義(也就是當上帝的國來臨的時候),但這必須由揀選一個民族,後來一個國家,進而一個跨民族跨國家的群體(ie 教會)慢慢達成的,揀選了亞伯拉罕那一刻,萬國還未得救;正如即使找到十個義人,所多瑪蛾摩拉也不會立即變得公義。但似乎起碼若上帝的計劃仍在實行,審判就不會立刻降臨。

Read more

去還是不去……植堂?

近來與不少年青人談到教會要求他們以團契作單位去植堂的經過,他們的反應大致有以下6種: 早有異象,乘勢而去。 認真考慮,積極投身。 沒有感動,願跟大隊。 搖擺不定,隨風擺柳。 沒有感動,不願離開。 去也無妨,留下事奉。 甚麼是「去也無妨,留下事奉」?就是保留在母堂恆常參與的事奉,但聚會之處就改變到分堂。

Read more

後雨傘思考之六:你們如果不悔改,都要同樣滅亡(二)

其實對熟悉亞伯拉罕故事的人應該對這種「因十人救全城」的邏輯其實並不應陌生:因為這正正是亞伯拉罕的揀選:「地上的萬族,都必因你得福。」(創 12:3; 也參創 18:17)。上帝揀選亞伯拉罕幹什麼?就是要使地上的萬族都因他得福。而我們知道,在救贖歷史的宏觀角度下,揀選亞伯拉罕(以至以色列)而令萬國所得的福,就是令(全人類)從罪惡中被拯救出來,不至滅亡。

因為十個人,使所多瑪蛾摩拉得救;因為亞伯拉罕,使萬國都得救。兩者在被救贖的群體中,都是絕對的少數。

Read more

後雨傘思考之六:你們如果不悔改,都要同樣滅亡(一)

若我們仔細閱讀經文,這一個求情理由應該立刻在我們腦海中響起警號 (ring a bell),有什麼人求情會用「公義」為理由呢?這幾近不合常理。亞伯拉罕和上帝的對話的重點,不是憐憫,不是同情心,不是其他別的,而是上帝的公義:亞伯拉罕指出的是,上帝若將義人和惡人一同殺死,這並不符合祂的公義,然後他們就在這基礎上討論:到底怎樣才更符合上帝的公義 (the justice of God),以配合上帝「審判全地的主」的身份。

Read more

誰一句惹怒了誰?

最近網上流行「一句惹毛/撻著/惹怒XXX」大賽,各種身份的人一下子都興沖沖地在面書上分享著那些經常聽到,又能一下子把自己以及與自己同類的人惹怒的精句。無論你是設計師,音樂人,還是一個尋常不過的「打工仔」,都不難找到平台,去宣洩這些說話所激起的怒火和不滿。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