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信和不信」說起:理想婚姻何處尋?(二)

承早前我在《從「信和不信」說起:理想婚姻生活何處尋?(一)》的分享,我相信要幫助我們切實的地活出信仰,我們對於「婚姻」的討論不能只集中在「聖經准唔准」的問題上,我們也要問,一段理想的婚姻關係應該是怎樣的?在上文我分享到,在舊約中似乎看不到有哪對夫婦可以幸福地長相廝守;在這裡讓我繼續理想婚姻關係的討論。

Read more

從「信和不信」說起:理想婚姻何處尋?(一)

早前端木皚從所羅門的婚姻談起,分享了他對於「信和不信」的婚姻的一些看法(參《信和不信不可共負一軛? :由所羅門婚禮談起》)。文章引起了不少迴響,我也藉此作了一些反思,湊個熱鬧跟大家分享一下。 大家努力討論准許與否的問題,我卻更加關心何謂理想的婚姻:如果神呼召我們信主得救,其中一個目的是為了我們在此客旅人生中也可以活出一個更自由、豐盛的生命,那我們要關心的,又豈止是「准唔准」的問題?只執著於「准不准」並不能立體地幫助我們實踐信仰;如何在婚姻生活中體現神對人的美好心意,同樣值得關心吧。

Read more

團契生活的延伸思考

團契,fellowship。我與你(fellow)同坐這條船(-ship)。 以船為喻,因為這世界可以風平浪靜,大家相安無事;這世界也可以風高浪急,隨時遇險,而處身各樣艱難當中以及過後的大家怎樣取捨選擇、怎樣看待其他人的選擇,如何藉著同舟而學習共濟,都是我的基本關注。 具體一點說,團契的團友可能因著形形式式的原因而流動著,甚至流失著。這種常態無法三言兩語說明清楚,若嘗試以一般就業青年為例,工作餘暇、拍拖結婚、照顧小孩、長輩健康、事奉崗位等等,都可以成為團契生活的拉扯因素。忙著其中兩三項,而在團契裏又得不到足夠「叉電」的經歷,都容易令人放棄後者,翻身實在不容易。 許多船都是如此境況:有些船員熱衷於修理和補給,有些默默享受其中,有些則在船泊岸以後便沒有再度登上同一條船了。

Read more

開啟心靈,接受重塑

《心靈的重塑》是近十年來我最珍愛的一本靈修神學書籍,過去所讀過的靈修學作品,有不少像是作者的靈程日誌,當中有默想聖經、畫作和透過人與事的互動而有的靈性啟迪。此書卻與別不同,作者魏樂德雖然是一位哲學家,但本書的信息和論點,卻很清楚是植根於聖經,從中表述一個屬靈的人觀,以及靈命轉化的不同向度。

Read more

在禮堂後面窺看崇拜

一個稱職的影音控制,應該是「不被發現」的,即是在崇拜過程中,所有步驟順暢而可以令會眾及帶領敬拜者能夠專注在敬拜當中。就算是詩歌歌詞的顯示也力求配合唱詩的節奏和詩歌之間的連結(即 on cue)。音響方面,音量適中是基本,最好應是可以適時突顯不同領唱者和器樂的旋律,協助會眾投入唱詩。

Read more

光途涼冷

猶像在卑微小船上划動槳聲,仰望天際,恆定地於茫茫大海中趨近那未可觸及之地;在遙遙的黑暗旅途裡,舉目觀看,便見艘艘同樣划動的惶惑小船,以及每盞在船尾處,微滅而浮光的白石油燈,遍佈浪野。每朝每夕,晨光升降,賦予掠奪,重新臨在。生命猶若光途漫漫。我們總在距離彼此最遙遠的兩個定點上不期然地向對方吶喊——每朝每夕,晨光升降——兩者的聲音終將永遠無法達至。光途涼冷,但見四野,暖火閃爍。

Read more

留給最愛的喪禮

二月,天氣忽爾轉冷。從紅磡站那空氣鬱悶的隧道爬上冷颼颼的出口,抬頭看見的除了是沒有路燈的馬路外,再走遠一點,就是那條狹窄的路段,左旁的工程好像沒完沒了,網狀圍欄總是給走路急速的人多添一點蹣跚。那條路是前往殯儀館集中地的幾乎必經之路,與迎面而來的素服人士接踵摩肩,貌似致敬完畢後的人往上走,近年來他們面容都輕鬆了,偶而說笑,往下走的人不免面容緊繃,每個人心中都在籌算待會向逝者或家屬的對話。

Read more

操控

香港人擅長計劃。

打開電視、翻開報章雜誌,廣告教我們要為明天打算,買樓買基金買保險,為將來作好規劃。

朋友間相聚,少不免也談及結婚生子轉工,何時要做何事,如何準備,如何實踐,均盡是盤算。

就是放假外遊,行程都要計劃得鉅細無遺的,生怕錯過了些甚麼。

這種計劃背後,是甚麼心態?是害怕「蝕底」、犯錯、走冤枉路?是希望掌握一切的驕傲?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