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神學講座·黃國維、陳韋安:重塑我們的教會(講道筆記)

(1)黃國維:多元社會中的多元教會 本分題重複提出「多元」,它指出對現代追求普遍性的一種批判,在後現代注重發聲和創意。驟眼看,多元鼓勵自我中心,彷彿必然威脅真理的獨一性和教會合一;亦有社會研究顯示,30–49歲一代多認為法治衍生自由,18–29歲一代重視民主帶來自由,顯示出世代差異中對統一秩序與多元表達的不同偏好。

Read more

神學路思·陳韋安:告別·出發·離去(講道筆記)

「……起來,我們走吧!」(約14:31b) 約翰福音13–17章記述了耶穌與門徒的最後晚餐,並其中的離別之言(加起來,亦未嘗不可說成「離別之筵」),共佔全經卷近四分之一篇幅。培靈會講員陳韋安博士認為,這五章所描繪的不單是基督在世的言行,也是歷世歷代教會、包括香港現今的處境,啟示著香港的教會重新思考應該怎麼辦,如何受差上路、向世界出發。

Read more

基督徒知識分子與時代的挑戰(演講摘錄)

細看時代挑戰,從電影《十年》到年初的「毛記電視分獎禮」,引起更多香港人對前景更感迷惘。出席中大校園基督徒團契午餐聚會的分享嘉賓劉進圖認為,特首令眾多香港人厭惡的所作所為本身並非問題的關鍵;2014年的〈一國兩制白皮書〉、「831決議」、雨傘運動爆發,促使社會政治意見立場兩極化加劇,中間溫和派的空間進一步減少。所謂「撕裂」是延續的、動態的、變本加厲的,不純粹是雨傘運動帶來的直接效果。當權者有權盡用的習性,以政治宣傳(propaganda)手段使自由、法治等價值變質,逐漸造成治港範式的轉變(paradigm shift)。問題是:大陸會甘心讓香港如此墮落,而被鄰近國家城市(如新加坡)超越之嗎?

Read more

來自星星的……延伸思考

印度電影《來自星星的PK》在香港頗受歡迎,上畫至今已有七個星期。以明星效應而言,飾演男主角PK的Aamir Khan因2011年《作死不離三兄弟》(3 Idiots)而令人印象深刻,《作》本身亦讓香港人對Bollywood電影增進認識與認受。 但如果看電影的主要目的剩下娛樂消閒,恐怕就要浪費了故事編劇、製作團隊的一片苦心。觀眾「各取所需」也許無可厚非,但如果更多人以娛樂唯尚,觀影時忘我、散場就快快回到現實(《〈來自星星的PK〉:電影內外的印度教政治》一文談及該電影與國際政治、身份認同的關係,亦有類似的總結),恐怕便難以說服自己或別人,我們是活得有意義、有價值的人。

Read more

Biohazard的延伸思考

首先,本文與同名電腦遊戲是沒有關係的。 想說,這個夏天真多事,完全來不及消化:從近日天津開發區倉庫大爆炸,到香港不同屋邨發現食水含鉛,還有港島半山般含道石牆四棵老樹被斬殺的懸疑案(或曰荒誕劇;聽說,現在還有在牆前加裝「巨墩」避雨亭的政績工程)……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