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落在泥土不多的石地上:福音派華人教會的佈道工作反思(下)

到底教會 (ἐκκλησία/ekklēsía) 是什麼呢?為什麼新約的作者在討論這個新群體時不用一些當時已經存在的組織/群體去命名這個新群體呢?今天的教會還是新約作者面對並命名的那個「教會」嗎?還是教會已淪落為社區組織、劇團、電影院、酒吧或心靈慰藉小組等呢?

教會最獨特的,就是教會是一個傳使人得救福音的群體,因為這福音,我們「一同受苦,也必照樣…得安慰」(林後 1:7)。沒有福音,教會就不成為教會。

Read more

無以名狀的死亡

其實,我們每一刻都在面對死亡。我們今天吃好穿好,過馬路會看燈,站在月台黃線後等車,也許是因為我們怕死。我們可能為了未做的事,為了身邊所愛的人,為了未完成的使命而保重自己,我們試圖避開死亡的威脅,而忘記我們正在享受生命更多光陰的同時也經歷失去。

Read more

有的落在泥土不多的石地上:福音派華人教會的佈道工作反思(中)

上帝豐富難測的作為就這樣被簡化為一條公式,而這公式中,上帝總是扮演解決我們問題的「黃大仙」的那一位。那麼我們相信上帝是為了上帝還是為了解決問題呢?若醫生可以醫治我的病癮,我是否應該決志相信醫生呢?

至於上帝如何在苦難中看似缺場但依然同在等等基督徒生命中更常見也更複雜的議題,通常都付諸闕如。也遑論福音的根本核心:上帝如何創造並愛祂的子民,以至祂捨身救贖他們脫離罪,並至終必會完成這救贖了。

Read more

Life is ___ driven?

自1995年 Purpose Drive Church 及2002年 Purpose Driven Life 出版以來,相同和相似概念的書籍大賣,在基督教界內不斷流傳,不少教會推廣(筆者也因而讀過此書不少於2次),甚至幾近成為了基督徒生命成長的金科玉律。 不過我們可以稍為想一想這條方程式: Life is _________ driven. 答案可能是 Purpose,可能是 Mission,可能是 Dream(這答案是來自另一系列的暢銷書),又或者最「不能錯」的答案:God。

Read more

有的落在泥土不多的石地上:福音派華人教會的佈道工作反思(上)

這些朋友到底是為什麼赴會?又為什麼決志呢?本來用不同形式將我們的福音表達出來並沒有問題:我們的福音不只是可以被言說,也有一種藝術能展現的美。但捫心自問,教會在選擇這許多形形色色的媒介時,是因為想表達我們信仰不能或不容易被言說的真理,還是希望用一種娛樂化的媒介去吸引新朋友赴會?

Read more

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

(相片來源: DVIDSHUB on Flickr, 圖為伊拉克摩蘇爾兒童) 有說:「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是我站在你面前,但你卻不知道我愛你。」時代不一樣了,今天站在我們面前的,除了網絡世界外,該是有很多個平行的世界。 因為工作的關係,我經常需要看很多極端組織伊斯蘭國(IS) 的宣傳或血腥片段,看著他們的拍攝手法一次比一次純熟,脈絡結構一次比一次完整,畫面也一次比一次震撼,我除了不齒還是不齒。我想任何以宗教理由行使極端權力傷害或摧毀別人生命的,都是可恥的行為 (更何況IS的理念跟回教已漸行漸遠,可能已稱不上宗教)。上司說,社會學的教導是要從相同的事情裡找不同,於是我每次看非常類似的片段時,總不忘要留意每個細節,方便同事配相,也方便自己記得IS刀下每位受害者的模樣。

Read more

離開「教會」的一些「因與果」(下)

「分析顯示,他們有較大比例是:(一)陳奕迅的粉絲;(二)瘦;(三)不重視衣著配搭的觀念;(四)當時沒有參加母校的校友會活動。一個信徒若同時具有(一)及(四)兩個風險因素,離教的可能性是那些參加母校的校友會活動且不是陳奕迅的粉絲的約 35 倍。若加上在衣著配搭的觀念方面偏低達一個標準差,一年後不再承認是基督徒的可能性,是那些沒有上述三個風險因素的近 102 倍。」

Read more

人到青年談信仰

還記得開始寫blog的時候……啊,當時仍未有「blog」這個字出現,是Internet開始出現各種類分享網站起步之時,筆者在讀大學。自學架設網站、寫網上日記,瀏覽別人所寫的也成為筆者課餘的指定動作。大概當時和現在的青年人,也有一種想被人認識、理解的渴求,在字裡行間吐露和盼望著一份若隱若現的共鳴。 那段年少輕狂的日子,也是筆者開始認識和委身信仰的日子。在埋首追求成為物理學家這個夢想之時,沒有想過要透過文字分享信仰,但信仰卻要進駐生活裡的各個層面,道也自然出現在口中和手中。談道不單是在團契裡的分享,也不只是在佈道、護教時需要的技巧,更是一種自我認識、自我補完的必經階段,通往靈性成長的關鍵渠道。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