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所掙扎的你明白嗎?

教會面對掙扎者,有時就是太急於向他們灌輸一套(自以為或神學上真的)正確的標準答案,太心急要他們放下掙扎然後努力「事奉」,但卻不知道這樣卻扼殺了他們掙扎的空間。掙扎者其實每每不需要答案,他們只需要我們和他們同行,他們可能只是要我們告訴他們,其實我們以前也掙扎過,其實掙扎是信仰成長的必經階段,只要誠實面對自我和上帝,掙扎絕對不是犯錯或軟弱。

這樣三言兩語說出來固然容易,但真的要做卻可能是畢生的功力。但作為教牧和信徒領袖,這或許正是我們不能迴避的挑戰。

Read more

沒有蠶蛹的掙扎,又怎會有蝴蝶的飛翔?

一個老掉牙的故事:一天一個人看見一隻正從蠶蛹中掙扎著想出來的蝴蝶,卻似乎因蝴蝶不夠力量而出不了來。這個人於是好心地拿出剪刀,小心地替這隻蝴蝶剪開蠶蛹,讓蝴蝶可以出來。但那知當蝴蝶出來之後,雙翼卻因為不曾掙扎而缺乏力量,雖然不停地拍翼,卻始終飛不起來。

其實信徒的成長也是這樣,若不經過掙扎,雙翼就不會有足夠的力量飛翔。

Read more

乜都係假,如何能反璞歸真?

不論是扭曲還是壓抑情感,最後其實都只是叫我們戴著一副「屬靈」面具,裝出一副「屬靈」的面孔。我們不但在面對旁人時戴上這個面具,我們甚至在面對自己和面對上帝時一樣戴上:有信徒曾分享他們如何覺得自己不能將自己的痛苦和眼淚向上帝分享,因為這不夠「屬靈」。但這些必須「屬靈」的禱告最後變成什麼呢?不就只是一篇篇合格精緻但卻自欺欺「神」的標準禱文嗎?

但由於這個「屬靈」的面孔其實並不反映我們的真我,我們在追求這個敬虔的外貌時,其實是在放棄活出一個軟弱但卻誠實和有血有肉的信仰,放棄以一個很有缺陷但卻也很真實的自我面對上帝、自己和旁人。最後我們的確表現得很「屬靈」,但這些清洗了的杯和盤的外面,裏面盛滿的又是什麼呢?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