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站地盤的「基督教拜神儀式」是在敬拜上帝嗎?

但聖經中的上帝卻從不是這樣。相反,祂是那位在我們未求以先已經應允我們的上帝,祂既降雨給義人,也降雨給不義的人,祂看顧麻雀和野地的花,祂也是那位厚賜百物的上帝。我們對這位上帝的敬拜,不是將之視為祂交換祝福和保護的手段,相反,我們是建基在祂已經對我們施予的恩典上,紀念祂的作為,獻上感謝,並對之(重新)委身和進入復和。這是舊約聖經,特別是《利未記》,刻意和以色列身邊那些近似民間宗教的近東文化劃清的界線,並從而教導以色列人應該如何敬拜上帝

Read more

他們無非是怕為基督的十字架受迫害

那麼我們應該作何選擇呢?我們是選擇去反思我們的福音的本質和根本,然後根據福音指出律法主義的錯謬,讓人得著釋放和自由,還是選擇隨波逐流,因為「怕為基督的十字架受迫害」,就閉口不言呢?

保羅在《加拉太書》的結尾如此說:因為受不受割禮都不要緊,成為新造的人才是要緊。願我們也有勇氣以這句說話祝福身邊的人:因為守不守某些規矩都不要緊,明白福音、成為新造的人才是要緊。

Read more

乜都係假,如何能反璞歸真?

不論是扭曲還是壓抑情感,最後其實都只是叫我們戴著一副「屬靈」面具,裝出一副「屬靈」的面孔。我們不但在面對旁人時戴上這個面具,我們甚至在面對自己和面對上帝時一樣戴上:有信徒曾分享他們如何覺得自己不能將自己的痛苦和眼淚向上帝分享,因為這不夠「屬靈」。但這些必須「屬靈」的禱告最後變成什麼呢?不就只是一篇篇合格精緻但卻自欺欺「神」的標準禱文嗎?

但由於這個「屬靈」的面孔其實並不反映我們的真我,我們在追求這個敬虔的外貌時,其實是在放棄活出一個軟弱但卻誠實和有血有肉的信仰,放棄以一個很有缺陷但卻也很真實的自我面對上帝、自己和旁人。最後我們的確表現得很「屬靈」,但這些清洗了的杯和盤的外面,裏面盛滿的又是什麼呢?

Read more

浪子的上帝(完)

所以我可以指責其他「小兒子」敗掉父親的家產,也認為自己可以合理地向父親廣大的恩典發怒。但同時,我們也每天活在恐懼中,害怕有一天我們說了一句粗口,或在崇拜穿戴得不整齊,或打了個呵欠,就此失去了進天堂的資格,因為我們也曾這樣指責別人。今天我們在神的家中感到自由嗎?我們真心覺得這是我們的家嗎?還是覺得這是女王的教室,一舉一動都不可離了法規;甚至是勞教中心,稍有行差踏錯就會有嚴厲的懲罰呢?我們覺得可以自由和神分享我們的軟弱和罪過嗎?還是只將認罪代禱祈求變成一種儀式,好像在金盆洗一洗手又重返大染缸呢?甚至不斷像恐懼法官般恐懼上帝,始終不能親近這個努力親近我們的上帝呢?

倘若神的家是女王的教室,是監獄,我們就只能做某一些儀式而不能和榮耀但卻來到我們中間成為我們一分子拯救我們的主有真誠的溝通對話:我們就像一個人找到活水的泉源,但卻竟然渴死;找到生命的糧,但竟然餓死;找到榮耀的主,卻失落做兒子的身分。這是何等的可悲。

Read more

浪子的上帝(一)

但浪子的比喻的豐富遠不只於此,上帝是浪子的上帝這個啟示,所說的不只是祂是那些像小兒子那樣離家出走的迷途者的上帝。如果我們重讀浪子的比喻,我們會發現浪子的比喻和前兩個失錢和失羊的比喻不同,故事並未停在「他們就快樂起來」,故事還有下半部,就是關於大兒子的故事。這令我們可以進一步思考:浪子的比喻的「浪子」,是不是不但包括小兒子,而同時也包括大兒子呢?也就是說,這個比喻是否在某程度上應該譯成眾數:The Parable of the Prodigal Sons,而非我們一般見到的 The Parable of the Prodigal Son 呢?

餘下的篇幅,我們就會探討一下,那個看似盡忠職守的大兒子,如何和他的兄弟一樣,在最不應該迷失的家中迷失了。這個問題可能比小兒子的問題對今天的信徒更有逼切性,因為,或許,我們也像大兒子一樣,就在我們積極事奉,努力回團契祈禱會崇拜(並且衣著端莊並且不打盹)時,在我們以為我們自己「按著律法上的義來說我是無可指摘」時,竟不知不覺的,在神的家中,迷失了。

Read more

我也不定你的罪:在定罪和認同之間(完)

定罪總是容易的:我們只要翻幾頁聖經,然後嘴角帶點輕蔑的微笑的對我們認為犯了罪的人說:「你是不潔的!」,然後我們又可以繼續過我們的生活,繼續忘記我們並不算是「你們中間沒有罪的人」,繼續和這些我們認為「沈淪」了的人各走各路,互不相干。

我們不知道,在伸出恩典的手的時候,聖靈不但藉我們改變他們,其實也同時改變我們,讓我們學習更像耶穌。而我們將接納的手收回時,我們也收回了緊握上帝恩典的手。

Read more

我也不定你的罪:在定罪和認同之間(中)

事實上,這句「從今以後,不要再犯罪了」說明耶穌的恩典並不是一種姑息,並不是忘記這個婦人犯了罪的事實,反而是將這個事實帶到整個討論的中心(留意耶穌在整個故事中說的每一句都和罪有關),但重心不再是將過去定罪 (a conviction of the past),而是將將來釋放 (a liberation of the future):「從今以後,不要再犯罪了」。

這是定罪做不到的,這就是恩典,這就是釋放。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