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蒙作者允准轉載) 文:教會老油條 下文所提的都是很常見的事,亦與社會政治裡的批鬥和抹黑差不多,我只是整理一下觀察而已。各位毋須對號入座。如有雷同,實屬巧合。 如果你想在教內抹黑一個信徒,而他不是藉藉無名之徒,可以怎樣做呢? 由於大家都是基督徒,有特別多道德期望,在香港教會圈子裡要抹黑一個人是要做得很高明的。但又由於這圈子很喜歡用耳語來代替客觀對質和事實舖陳,立心要抹黑的話,並非不可能。 首先,在當代教育裡,大家都知道,學術能力是否足夠與個人修養可以是無關的。所以,批評一個人蠢或思考能力不足,他的言論為禍教會,只能是抹黑的第一步或遠因。當然,即使是第一步,也不是容易做到的,因為你真的要把對方的錯誤指出來,並且不能容許別人用「見仁見智」來打發掉。要防止「見仁見智」的想法便要把自己打造得很有權威,所以判斷一定正確;但這容易被人以為你太驕傲,須小心處理。如果對方言行草率,而你又滿肚墨水,這會比較容易做到。 完成第一步後,必須要把那人的「問題」說成一種道德人格的問題,如果純粹是思考能力的問題,你無法引起信徒關注。例如,可以批評對方多次失言背後必定是有某些人格缺憾或不夠崇高的動機。要完成這一步的話,還須選擇適合的圈子來做土壤,並且要分隔聽眾。最佳用來分隔的土壤會是對方或他的朋友不能進入的圈子,那圈子裡的人也不認識對方。缺乏了華人教會圈子常見的對熟人的婆媽及同情,道德責難便容易建立。聽眾分隔是重要的,因為,可以用一、兩年時間輕鬆地累積不滿,等候時機;時間長亦會令被薰陶的受眾不察覺自己被利用,增加薰陶的成功率。 第三步是看時勢來抽水。教會裡總有些人品格不好,但信眾不會動輒針對那些人,始終大家都有點厚道,相信上帝會有保守或懲罰,也有別的事要關注,又或者,覺得道不同大可以不相為謀,毋須逼人走投無路。因此,必須等待適當時機,當很多人都感到必須為大是大非問題表態和劃清界線,把形像已經差的對方的道德缺憾連接到那大是大非的議題上。在這十年八年裡,最方便的兩個時代趨勢會是指摘對方挺同,又或指摘對方投共維穩,這必定可以激發很多信眾的不滿,且是長期的不滿,足以徹底把對方人格丟進無底坑(在某些圈子,反過來批評對方逢中必反,也會有相似的效果)。按時勢抽水的另一重要考慮是,在強調道德的信徒圈子裡,你不方便次次親自出手說別人壞話,最好是有人代勞,且是自願地代勞。把對方的錯誤接連到那些大是大非議題,自然會有無數信徒走出來替天行道、保護弱小、匡正視聽……你便坐享漁人之利。 總結那類論述的發展: 對方是蠢材 ──>對方的愚蠢和失誤是跟他人格有關的 ──>他整個人格都有點問題 ──>他的人格問題嚴重到要大家共同表態和排擠他。 理性地看,這論述發展當然理據薄弱,無法用邏輯推論來理解。但不要忘記,信徒圈子很喜歡用耳語來代替客觀對質和事實舖陳,很少信徒會在一年兩年的長時間內嚴格審視你在他耳邊不斷講的話有甚麼進階發展。只要大家是朋友,人們便會唯唯諾諾地一次又一次告訴自己寬鬆地認同你也無妨,亦懶得進行獨立查證。漸漸地,到最後這變成深信不疑,事就這樣成了。 補充一:留意,這裡的重點是「論述發展格局」,有可能抹黑者本身並沒有處心積慮,只是長期用不同方式發泄自己對對方的不滿,但論述的客觀發展仍然會是那樣子的。上文用很多 intention 的寫法,只是為求方便而已,讀者要把它們改為 non-intentional ,並不困難。 補充二:如果對方真的愚蠢,真的人格有問題,真的挺同/投共,且碰巧按這次序被人揭發,這一連串攻擊當然會是合理的。所以,我無意說,大凡符合這裡的論述發展格局的,便一定是抹黑。然而,了解這種論述發展格局,可讓我們反省有沒有中招。 補充三:這些都是很常見的事,亦與社會政治裡的批鬥和抹黑差不多,我只是整理一下觀察而已。各位毋須對號入座。如有雷同,實屬巧合。 補充四:至於防 – 抹黑學,恕我想不出萬全之策。就像極權政治,你是看得穿他們伎倆的,也通曉他們的野心,但最終他們仍會得逞。在此,越持守崇高道德的人,越快被幹掉。 中下之策卻是有的,但各位要放下一些道德理想身段才能做到:既然擔心甲會用群眾來排擠你,你便要多留意公共形像(包括及早澄清流言),也要快點結集盟友在你那邊,這樣甲就會有所顧忌。如果甲真的敢動手,你的盟友及相關群體便會制裁他,來一個反孤立。甲作為一個甘願玩群眾鬥爭的人,也必會是一個計算形勢、欺善怕惡的人,無把握的仗,他不會打,他倒會掛出個笑臉與你握手言和。(這種握手雖然絕對是虛偽的,但你最好還是笑臉回敬。) 長遠點,可思考如何改善教會圈子的制度,用來避免有人獨大,例如應該有制度避免有人獨佔某類事工或話語權,以致貪念一起便成為脫韁野馬。(民主制度其實也是基於這種考慮和精神吧。) 抱歉,在此刻講理性對話、崇高道德感化或非暴力原則(如果你認為糾眾哂馬是暴力的話),全都派不上用場,只會繼續讓惡人橫行霸道,讓劣幣驅逐良幣。 或許此刻各位值得思考一下這句諺語:「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
Read more嘗言道
Wording the 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