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應該進那間神學院嗎?

摸著酒杯底,朋友說他想進神學院,正在準備某幾間神學院的筆試和面試。但他提及的名字中,卻沒有一間我向來甚為欣賞的神學院。於是我便好奇一問:你會考慮報考那間神學院嗎?

他說,我不考慮那一間神學院了,因為聽聞有人進了那間神學院後,信仰大受挑戰,由十分虔誠變得不信。他不想重蹈覆轍。

Read more

青年神學講座·黃國維、陳韋安:重塑我們的教會(講道筆記)

(1)黃國維:多元社會中的多元教會 本分題重複提出「多元」,它指出對現代追求普遍性的一種批判,在後現代注重發聲和創意。驟眼看,多元鼓勵自我中心,彷彿必然威脅真理的獨一性和教會合一;亦有社會研究顯示,30–49歲一代多認為法治衍生自由,18–29歲一代重視民主帶來自由,顯示出世代差異中對統一秩序與多元表達的不同偏好。

Read more

為什麼以馬忤斯兩門徒對十架的勝利感到挫敗和困惑呢?

門徒感到困惑,明顯因為事情的發展和他們的盼望不符。但若我們仔細看他們盼望的形容,我們或許會訝異,因為他們對盼望的形容本身沒有什麼問題:耶穌確是先知,在神和眾民面前,說話行事也的確大有能力,至於最後要救贖以色列的那一位,也的確是祂。

那問題到底出在哪裏呢?

Read more

「正教中人,就一定比魔教好些嗎?」(下)

但《笑傲江湖》提醒我們,不論一些組織如何標榜為名門正派,領導這些門派的「高手名宿」如何成功地將他們那卑劣不堪的私心包裝在一堆大義凜然得近乎慷慨就義的飾詞後面,江湖依然是江湖,江湖不是幼稚園課室。而江湖本來就是波譎雲詭,充滿爭鬥、攻擊和陷阱的,有別的期望只是自欺欺人。

這本應是常理,但不知為何,教會中卻總有些人天真的因為某些人的「敬虔的外表」,懂得表現得謙卑善良軟弱和沒有私心,和將廢話包裝在一堆屬靈套語中,就必然也有「敬虔的實質」,就一定也是正人君子。

若非這種愚昧間接助長這些邪惡,我會說這大概是史上十大好笑的笑話之一。

Read more

「正教中人,就一定比魔教好些嗎?」(上)

在教會成長,或多或少都會耳聞目睹一些人事糾紛,甚至處心積慮的攻擊和詆毀。雖然有時這些攻擊打著堂堂之陣正正之師的旗子,用以正當化那些不堪入目的手段,但背後畢竟還只是為了個人名譽利益和私怨。

但每當我和一些比較初信的弟兄姊妹分享「教會中有這些為個人名譽利益的嫉妒紛爭其實真的毫不出奇」時,總會換來一些驚奇的目光,甚至明顯表示不相信:彷彿教會中人,特別是戴著教牧長執光環的人,都是正人君子,是「上帝大大重用的謙卑僕人」,必然不會用這些下三濫的手段,去達到個人的目的。

在這個方面,或許《笑傲江湖》能給我們一些提醒。

Read more

稅單.青年.天國

稅單是甚麼呢?稅單是一種責任,但也不是一般的責任:稅單預設了一個政權的存在,代表著政權要求公民負起他對身處的社會的責任;因為某些公民納稅,社會才可以有共享的公營服務,社會上其他沒有能力負擔醫療、教育,甚至三餐的人,才可以得到最基本的照顧。社會上的每一個人就是這樣互相扶助,又按著自己的獨特性負起不同的責任。

但我們不只是地上的公民,我們也是天國的公民。作為天國公民中年輕一群的我們,若天國要給我們寄一張稅單,內容會是怎樣的呢?

Read more

為什麼教會只關心林淳軒?

這不是說教會不應站出來回應拆十架、顧約瑟牧師或林淳軒同學的遭遇等議題(當然如何回應是另一個問題):我十分同意教會應該像昔日的先知一樣,譴責社會上的不公義,在黑暗的社會作「守夜者」的角色。但在一貫高舉「政教分離」旗幟下,卻又突然曖昧地為和自己有切身利益的社會議題發聲,不免令人疑惑,教會的回應到底是為了「公」義發聲,還是只是為切身的「私」利而「心裏焦急,如被火焚燒」呢?

若是前者,教會豈不應該不只「專顧自己的事」,只為「自己人」發聲,而應同時譴責其他的不公義嗎?若是後者,容我請問,難道聖經教導我們「各家只掃門前雪,那管他人瓦上霜」的嗎?

Read more

神學路思·陳韋安:告別·出發·離去(講道筆記)

「……起來,我們走吧!」(約14:31b) 約翰福音13–17章記述了耶穌與門徒的最後晚餐,並其中的離別之言(加起來,亦未嘗不可說成「離別之筵」),共佔全經卷近四分之一篇幅。培靈會講員陳韋安博士認為,這五章所描繪的不單是基督在世的言行,也是歷世歷代教會、包括香港現今的處境,啟示著香港的教會重新思考應該怎麼辦,如何受差上路、向世界出發。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