謙虛和屈服

這令我想起自己和一些學者接觸的經歷。我留意到,一些真的可以三兩筆就勾劃出大圖畫的大師,或起碼能直指問題根源屢有洞見的高手,往往都十分謙虛,不會亂拋專有名詞唬人,不會在你不同意時臉帶不屑,拂袖而去,不會說「你有沒有讀過教義學/釋經學?你知唔知道什麼是 Koine Greek?不知道?難怪你不明白我說什麼。你水平不夠。」有時就算我問了一個蠢問題,他也不會看不起我,若時間許可,總是細心回答,也樂意討論。若真有遇到一些細節他不太肯定,也不恥承認,會回去確認再答。

Read more

主耶穌最痛恨的是甚麼呢?

近日基督徒是否應該玩 Pokémon Go成為基督教圈內其中一個爭議的話題,其中一個爭議的焦點認為,這手遊背後的角色包括日本精靈,玩這遊戲的人會不知不覺地與精靈結連而不自知,最後會與靈界交鬼扯上關係。筆者不完全抗拒靈恩派的神學觀點,也常常把C.S.Lewis的提醒:「不要輕忽撒但的誘惑,但也不要過份敏感誇大魔鬼的力量」放在心上。然而,當我們思考一個神學或信仰生活課題時,我們必須要謹記把全本聖經的主題及神學信息多角度及全面地放進思考中,不能斷章取義及以偏概全地把某些特定時空中的教導及主題化成聖經主要的教導,例如保羅曾提及不許女人講道,這教導只是回應當時社會仍以男性主導領導角色的情況,姊妹過份在會眾群中扮演領導角色,反而對福音的傳講有防礙;時至今日,當多國領導人都有女性參與時,這教導再不是絕對的真理。

Read more

我應該進那間神學院嗎?

摸著酒杯底,朋友說他想進神學院,正在準備某幾間神學院的筆試和面試。但他提及的名字中,卻沒有一間我向來甚為欣賞的神學院。於是我便好奇一問:你會考慮報考那間神學院嗎?

他說,我不考慮那一間神學院了,因為聽聞有人進了那間神學院後,信仰大受挑戰,由十分虔誠變得不信。他不想重蹈覆轍。

Read more

我信我有這一日?

最近港台有個節目叫《香港故事 ── 最佳配角》,對社會上不同範疇中的配角都有不同的見解。筆者在教會生活久了,好姊妹到了適婚年紀,當親密好友的姊妹或者伴娘的機會也就更多,所以對《一紙之約》的單元感受較深。單元中受訪的女子 Sue 自17歲開始當別人的伴娘姊妹,多年來做了27次姊妹,4次伴娘,連筆者都自愧不如。但伴娘姊妹的角色並沒有拉近她當新娘的距離,相反,這31次的經歷之後,讓她看見婚後的女性有各自的軌跡,有的當主婦,有的已經沒聯絡,這些不同的婚後面貌都未能讓她看見幸福的模樣。

Read more

回望.立志

自從面書推出「當年今日」的功能,總是冷不防勾起一些已淡忘的往事。早陣子它又提醒我,我跟幾位初出茅廬時在職場認識的朋友,原來已經在面書上成為「朋友」若干年了(若干當然不是一個小數目,容我在此略去吧)。因為我投入社會工作時面書已十分流行,所以見到這個〝memory〞,也著實提醒著我,這些人原來不知不覺中,也可算是老朋友了。

Read more

杜葉錫恩對基督徒有話說

杜葉錫恩(以下簡稱「杜」)這個名,筆者細細個就聽過。可是深入少少的認識還是她離世之後,特別是捲入了對她是否帶著信而離世的討論。 以下內容,盼望讀者不會以為筆者要討論她是否得救的問題,要問是否「一次得救,永遠得救」或教義問題,請向貴教會的傳道同工查問。 筆者想要探討的是她的信仰經歷。因為會徵引杜的見證,文會較長。已讀過的可以跳過,或許也可直接跳去最後的部分「杜在永恆:杜向現今信徒的說話」。

Read more

從教友子弟的成長經歷看第二代信徒的信仰體驗

教友子弟自小跟隨家人參與教會聚會,在教會中成長。他們參與教會的年資非淺,熟悉其所屬堂會,會眾也因為他們的家人而認識他們。本文將透過訪問三位來自不同宗派及堂會的教友子弟(A 姊妹、B 弟兄、C 弟兄)之成長經歷探討他們建立自己獨立身分的過程及他們的信仰體驗。

本文粗略定義「教友子弟」為「從小與父母或家中長輩於同一堂會聚會之信徒」。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