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落在泥土不多的石地上(中

「不能分別,無以為聖」:重尋失落了的福音

稱為「大使命」的馬太福音二十八章十八至二十節其實已經點出了教會其中一個很重要的使命:「使萬民作我(耶穌)的門徒」。而要做到這一步,教會必須「凡我所吩咐你們的,都教訓他們遵守。」對教會來說,宣講上帝的道,教訓信徒遵守,才是我們的大使命。

到底教會 (ἐκκλησία/ekklēsía) 是什麼呢?為什麼新約的作者在討論這個新群體時不用一些當時已經存在的組織/群體去命名這個新群體呢?今天的教會還是新約作者面對並命名的那個「教會」嗎?還是教會已淪落為社區組織、劇團、電影院、酒吧或心靈慰藉小組等呢?

教會最獨特的,就是教會是一個傳使人得救福音的群體,因為這福音,我們「一同受苦,也必照樣…得安慰」(林後 1:7)。沒有福音,教會就不成為教會。

正如鮑維均博士指出,當我們不明白教會本質時,我們也誤會了福音的本質。今天教會還能分別為聖嗎?教會仍能傳使人得救的福音嗎?

這不純是一個神學釋經問題,也是一個實際的「市場營銷」問題。「市場營銷」針對的就是產品或服務最獨特之處。如前述,教會最獨特之處不是話劇、電影、棟篤笑、「睇波」、社區活動等。教會最擅長獨特的應該是傳講福音,這是捨其之外就沒有任何人或組織可以做到的。但今天我們竟然不去傳講福音,反而捨本逐末,和其他社區組織、劇團、電影院、酒吧在它們分別最擅長的範疇上競爭。試問有這樣做市場營銷的嗎?若有一天蘋果不去賣 iPhone 和電腦,卻弄個什麼「買飯盒送 iPhone」,我們會作何想法呢?

今天教會在做的就是這種「不能分別,無以為聖」的荒謬:「睇波送耶穌」、「話劇送耶穌」、「聽故事送耶穌」,甚至「看明星送耶穌」。或許因為我們本身的信仰也是乏善足陳,所以我們再也不懂藉宣講純正的福音去吸引新朋友,對我們來說,釋經講道是沉悶的,也不能吸引人(因為我們自己也不覺得吸引),所以我們只能追逐末節。

我覺得其中一個今天教會可以學習的功課,就是從初期教會學習如何傳福音。

從初期教會學佈道的功課

使徒的第一個「佈道會」記載在徒二,彼得引約珥書及詩篇證明「你們釘在十字架上的這位耶穌,神已立他為主,為基督了。」(徒二36)

徒三,彼得又講道,指摩西在申命記應許神必賜下「一位先知像我」,已在耶穌身上應驗。然後又說眾先知都曾宣告這日子,並以神對亞伯拉罕的應許作結。

徒六,正當我們以為那被選上的七個人會「撇下神的道去管理膳食」(徒六2)時,路加並沒有記載他們怎樣管理膳食,反而記述了司提反一篇精彩絕倫的講道/自辯(徒七),和腓利下到撒馬利亞傳道,又向埃提阿伯的太監傳道(徒八)。神的道廣傳(甚至到外邦人中間)仍然是經文的中心。

更值得留意的是,民眾是否因為神蹟奇事而信主呢?初讀使徒行傳可能會有這樣的錯覺。但在徒三,聖殿美門外醫治癱子後,彼得不是說什麼「耶穌基督是我們生命的腳」或「耶穌會使我們重新得力」,而是藉此證明「亞伯拉罕、以撒、雅各的神,就是我們先祖的神,已經榮耀了他的僕人耶穌」(徒三 13)。在徒四,使徒因此事被捉拿,所說的重心,仍然是「除他以外,別無拯救,因為在天下人間沒有賜下別的名,我們可以靠着得救」(徒四 12)。

彼得特別強調神蹟並不代表「我們是靠着自己的能力或敬虔,使這人行走」(徒三 12),神蹟不是奇事表演大會,彼得也沒有說「凡信主的都不跛腳」等合同信仰的話。

最有趣的是徒八腓利和行法術的西門的故事:撒馬利亞的居民因為西門的法術感到詫異,甚至稱他為「神的能力」和「大能者」,但最後征服撒馬利亞居民的,並不是比西門更厲害更眩目的法術,而是「神國的福音和耶穌基督的名字」。令我驚奇的是,腓利並不是沒有行神蹟,但路加仍然指出,改變「長久以來用法術使他們感到詫異」的撒馬利亞居民的,是「神國的福音和耶穌基督的名字」- 而非神蹟。

至於保羅,我們沒有時間逐節逐段看他的事工,但我們留意到是他宣教的模式也是「他們就在猶太人的各會堂裏宣講神的道」(徒十三5,13-41;十四1;十七1-4,10,17;十八4,19;十九8),或在集市上(十七17)或推喇奴講堂裏(十九9)與人辯論、或站在亞略巴古中央演講(十七22)。甚至到最後當他被捉拿,上訴至凱撒,仍然是「從早上到傍晚向他們講解,為神的國鄭重地作見證,引用摩西的律法和先知書,要說服他們相信耶穌」(徒二十八23)。

事實上,正如鮑維均博士在《再思使徒行傳》中指出,使徒並非「使徒」行傳的主角,「神的道」才是。

初期教會的佈道方法正是紥實的講解舊約聖經(彼得、司提反、保羅),和外邦人辯論(保羅、亞波羅),使徒雖然能行神蹟,但從來沒有來個社區神蹟表演大會或社區神蹟醫治服侍,或作些賺人熱淚的見證,說他們如何用神蹟醫治病人,或藉神蹟「證明」合同信仰。在講道時使徒們甚至不會在訊息中遷就聽眾而迴避聽眾覺得刺耳的信息(例如彼得就直言是他的猶太聽眾釘死耶穌)。

他們傳道的方法看似沉悶,了無新意,來來去去只是一招傳道、辯論,但初期教會就是這樣被建立起來。

我不是說凡是初期教會沒有做的今天我們也不應該做。但捫心自問,今天我們還懂得像使徒一樣以實實在在沒花巧的釋經講道引人歸主嗎?

小結:讓福音重新吸引我們

今天教會佈道的一切問題,某程度根源於我們從來不覺得我們的福音有吸引力,所以我們要不斷加點花巧去吸引觀眾聽眾,為之加一個「悅人眼目」的包裝,令人願意聽我們的福音,所以我們將佈道聚會娛樂化;我們辦福音預工;我們宣講「見證」而非福音;我們扭曲我們的信仰為合同信仰。

因為對很多人來說,單單的傳講福音是行不通的,所以我們必須另覓出路。

我們千方百計的找其他媒介去吸引新朋友踏足教會。最後可能的確有不少新朋友踏足教會,但他們不為正確的原因而來 (They did not come for the right reason),他們接觸到的是教會的娛樂,教會的社區服務,教會煽情的故事和扭曲的信仰,但卻接觸不到福音。

我們不知道,在我們這樣做的時候,我們慢慢已不懂得怎樣傳真正的福音了。若我們同意真正改變人心的除了福音,還是福音,那麼我們也必須承認,任何的代替品的吸引力都總有一個限期,限期以後,人就會離開。

更糟的是,若新朋友最初是因為某一個明星、某一段見證而決志,當這個明星有任何缺失時(任何人都有缺失的可能和時候),當那一段見證被發現有虛構的成分的時候,怎麼辦呢?他們的信仰豈非像建造在浮沙上的屋子一般在風雨時被衝潰了嗎 1

今天是什麼原因令我們無法經歷希伯來書的作者說的「神的道如兩刃的劍剖開人心」(來四12)那種大有活潑和功效,而覺得需要另覓出路呢?

我覺得,真正的佈道會,應該像是保羅所說的那樣:

「但如果大家都宣講神的信息,有個不信的人或不通方言的人進來,他就會得到大家的指正,得到大家的評斷,他心裏的隱情顯露出來,就必俯伏在地上,敬拜神,宣告說:『神真的在你們中間。』」(林前十四24-25)

要做到像保羅所說的第一步,就是讓福音重新吸引我們:若我們也視令我們明白福音的查經、主日學、釋經講道為苦差,那麼我們怎能期望新朋友能對此產生興趣呢?

在本系列最後一篇《你們中間誰有一百隻羊失去一隻》,我們將會繼續反思福音派華人教會牧養工作。

作者 Facebook 專頁

圖:網上圖片(開放版權)

(歡迎轉載,但請註明出處)

「離開教會三部曲」最後一篇《你們中間誰有一百隻羊失去一隻》按此

離開教會系列:

1. 離開「教會」的「因與果」(上)

2. 離開「教會」的「因與果」(下)

3. 有的落在泥土不多的石地上:福音派華人教會的佈道工作反思(上)

4. 有的落在泥土不多的石地上:福音派華人教會的佈道工作反思(中)

5. 有的落在泥土不多的石地上:福音派華人教會的佈道工作反思(下)

6. 你們中間誰有一百隻羊失去一隻:福音派華人教會牧養的反思(上)

7. 你們中間誰有一百隻羊失去一隻:福音派華人教會牧養的反思(中)

8. 你們中間誰有一百隻羊失去一隻:福音派華人教會牧養的反思(下)


  1. 最近的假見證包括所謂的「天堂見證」。另,根據梁家麟博士的《倪柝聲的榮辱升黜》的敍述,不少五十年代的信徒在獲悉「教訓及道理高深而生活卑鄙」(王明道語)的倪柝聲的姦淫罪後,整個信仰崩潰而離開教會。 
有的落在泥土不多的石地上:福音派華人教會的佈道工作反思(下)

端木皚


在教會待了超過二十年,平日胡思亂想,喜愛在文字中整理和尋找信仰的平凡信徒。三一上帝啟示的豐富,以及祂揀選的恩典,都是「無法可講述」的,平凡如我只能「願唱歌稱讚」。 關於我有血有肉的信仰,我有很多話想說,所以,請容我娓娓道來。 作者 Twitter/Facebook:


Post navigation


2 thoughts on “有的落在泥土不多的石地上:福音派華人教會的佈道工作反思(下)

  1. 傳道的方法看似沉悶,了無新意,來來去去只是一招傳道、辯論,但初期教會就是這樣被建立起來。

    今日教會以河蟹建立起來,辯論是破壞教會的廉價合一。所以辯論不被接納。所以我們很容易受到我們所謂的異端基督教攻擊,因為它們宣揚的是更廉價福音。

Leave a Reply

%d bloggers like th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