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們中間誰有一百隻羊失去一隻:福音派華人教會牧養的反思(下)

牧者和信徒領袖經常問為什麼小羊不回教會,是不是他們太忙、受世界價值觀衝擊、不尊重傳統價值/追求刺激、重視權力名利、某種性格所致、持某種核心信念或有否宗教行為,甚至是否不夠事奉(參《前因》及《評論葉松茂對教會普查的意見》?但他們卻從來不會反躬自身,反省他們到底如何佈道,又為信徒提供怎樣的牧養。

Read more

你們中間誰有一百隻羊失去一隻:福音派華人教會牧養的反思(中)

觀乎香港華人教會對政治爭拗的回應,實在不能不說 (with all due respect),這些回應若非離題膚淺,就是和福音背道而馳(例如要求信徒盲目順服掌權者,對不公義像羔羊般默默無聲),完全不能在莫衷一是的時代發出先知的呼聲。長久以來側重個人化的信仰、只懂重複一些默想式「真理」(如神愛世人、信徒合一和順服掌權者)甚至反智的 (anti-intellectual) 傳統的弊端於此表露無遺。

Read more

你們中間誰有一百隻羊失去一隻:福音派華人教會牧養的反思(上)

要解答這個問題,首先要問的是:弟兄姊妹相交/建立關係的基礎是什麼呢?「團契」一字的希臘文 koinonia (κοινωνία) 是「同路」或「共同」的意思。所以「團契」並不只是建立或維持關係,而是在「同路/共同」上建立和維持關係。那麼作為重生的基督徒,我們有什麼共通之處呢?豈不就是我們同為耶穌基督救贖,仍在罪和苦難中掙扎,並作十字架福音的見證嗎?

若只是單純的建立關係,這只是空洞無力的聯誼,而不是真正的團契 (koinonia (κοινωνία))。

Read more

有的落在泥土不多的石地上:福音派華人教會的佈道工作反思(下)

到底教會 (ἐκκλησία/ekklēsía) 是什麼呢?為什麼新約的作者在討論這個新群體時不用一些當時已經存在的組織/群體去命名這個新群體呢?今天的教會還是新約作者面對並命名的那個「教會」嗎?還是教會已淪落為社區組織、劇團、電影院、酒吧或心靈慰藉小組等呢?

教會最獨特的,就是教會是一個傳使人得救福音的群體,因為這福音,我們「一同受苦,也必照樣…得安慰」(林後 1:7)。沒有福音,教會就不成為教會。

Read more

有的落在泥土不多的石地上:福音派華人教會的佈道工作反思(中)

上帝豐富難測的作為就這樣被簡化為一條公式,而這公式中,上帝總是扮演解決我們問題的「黃大仙」的那一位。那麼我們相信上帝是為了上帝還是為了解決問題呢?若醫生可以醫治我的病癮,我是否應該決志相信醫生呢?

至於上帝如何在苦難中看似缺場但依然同在等等基督徒生命中更常見也更複雜的議題,通常都付諸闕如。也遑論福音的根本核心:上帝如何創造並愛祂的子民,以至祂捨身救贖他們脫離罪,並至終必會完成這救贖了。

Read more

有的落在泥土不多的石地上:福音派華人教會的佈道工作反思(上)

這些朋友到底是為什麼赴會?又為什麼決志呢?本來用不同形式將我們的福音表達出來並沒有問題:我們的福音不只是可以被言說,也有一種藝術能展現的美。但捫心自問,教會在選擇這許多形形色色的媒介時,是因為想表達我們信仰不能或不容易被言說的真理,還是希望用一種娛樂化的媒介去吸引新朋友赴會?

Read more

離開「教會」的一些「因與果」(下)

「分析顯示,他們有較大比例是:(一)陳奕迅的粉絲;(二)瘦;(三)不重視衣著配搭的觀念;(四)當時沒有參加母校的校友會活動。一個信徒若同時具有(一)及(四)兩個風險因素,離教的可能性是那些參加母校的校友會活動且不是陳奕迅的粉絲的約 35 倍。若加上在衣著配搭的觀念方面偏低達一個標準差,一年後不再承認是基督徒的可能性,是那些沒有上述三個風險因素的近 102 倍。」

Read more

離開「教會」的一些「因與果」(上)

「離開信仰」是否可以和「離開教會」分開討論呢?我想若我們將這個問題問新約的眾使徒,特別是約翰和保羅,他們一定會問「你說什麼?我聽不懂」:因為對他們來說,信仰不能脫離教會。例如約翰說「如果有人說『我愛神』,卻恨他的弟兄,他就是說謊者。人不愛看得見的弟兄,就不能愛那看不見的神。」(約壹四19),愛神信神但沒有弟兄(姊妹)?約翰會說不知你在說什麼。至於保羅也強調眾肢體同榮共辱的關係(參林前 12-14 和西 3)和教會就是神的家(提前和提後)。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