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黃國維:多元社會中的多元教會 本分題重複提出「多元」,它指出對現代追求普遍性的一種批判,在後現代注重發聲和創意。驟眼看,多元鼓勵自我中心,彷彿必然威脅真理的獨一性和教會合一;亦有社會研究顯示,30–49歲一代多認為法治衍生自由,18–29歲一代重視民主帶來自由,顯示出世代差異中對統一秩序與多元表達的不同偏好。
Read more嘗言道
Wording the Word
Wording the Word
(1)黃國維:多元社會中的多元教會 本分題重複提出「多元」,它指出對現代追求普遍性的一種批判,在後現代注重發聲和創意。驟眼看,多元鼓勵自我中心,彷彿必然威脅真理的獨一性和教會合一;亦有社會研究顯示,30–49歲一代多認為法治衍生自由,18–29歲一代重視民主帶來自由,顯示出世代差異中對統一秩序與多元表達的不同偏好。
Read more印度電影《來自星星的PK》在香港頗受歡迎,上畫至今已有七個星期。以明星效應而言,飾演男主角PK的Aamir Khan因2011年《作死不離三兄弟》(3 Idiots)而令人印象深刻,《作》本身亦讓香港人對Bollywood電影增進認識與認受。 但如果看電影的主要目的剩下娛樂消閒,恐怕就要浪費了故事編劇、製作團隊的一片苦心。觀眾「各取所需」也許無可厚非,但如果更多人以娛樂唯尚,觀影時忘我、散場就快快回到現實(《〈來自星星的PK〉:電影內外的印度教政治》一文談及該電影與國際政治、身份認同的關係,亦有類似的總結),恐怕便難以說服自己或別人,我們是活得有意義、有價值的人。
Read more香港人擅長計劃。
打開電視、翻開報章雜誌,廣告教我們要為明天打算,買樓買基金買保險,為將來作好規劃。
朋友間相聚,少不免也談及結婚生子轉工,何時要做何事,如何準備,如何實踐,均盡是盤算。
就是放假外遊,行程都要計劃得鉅細無遺的,生怕錯過了些甚麼。
這種計劃背後,是甚麼心態?是害怕「蝕底」、犯錯、走冤枉路?是希望掌握一切的驕傲?
Read more觀乎香港華人教會對政治爭拗的回應,實在不能不說 (with all due respect),這些回應若非離題膚淺,就是和福音背道而馳(例如要求信徒盲目順服掌權者,對不公義像羔羊般默默無聲),完全不能在莫衷一是的時代發出先知的呼聲。長久以來側重個人化的信仰、只懂重複一些默想式「真理」(如神愛世人、信徒合一和順服掌權者)甚至反智的 (anti-intellectual) 傳統的弊端於此表露無遺。
Read more若我們相信自己被神深愛、感受到祂無條件的接納,為何我們還要如此努力地去討別人的歡心?為何我們無法接受自己的不完美?為何我們總把時間、心力花在追求成功?…我不禁要問,我們常常高舉愛,但我們活得像一個被深愛的人嗎?
Read more「離開信仰」是否可以和「離開教會」分開討論呢?我想若我們將這個問題問新約的眾使徒,特別是約翰和保羅,他們一定會問「你說什麼?我聽不懂」:因為對他們來說,信仰不能脫離教會。例如約翰說「如果有人說『我愛神』,卻恨他的弟兄,他就是說謊者。人不愛看得見的弟兄,就不能愛那看不見的神。」(約壹四19),愛神信神但沒有弟兄(姊妹)?約翰會說不知你在說什麼。至於保羅也強調眾肢體同榮共辱的關係(參林前 12-14 和西 3)和教會就是神的家(提前和提後)。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