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落在泥土不多的石地上:福音派華人教會的佈道工作反思(中)

上帝豐富難測的作為就這樣被簡化為一條公式,而這公式中,上帝總是扮演解決我們問題的「黃大仙」的那一位。那麼我們相信上帝是為了上帝還是為了解決問題呢?若醫生可以醫治我的病癮,我是否應該決志相信醫生呢?

至於上帝如何在苦難中看似缺場但依然同在等等基督徒生命中更常見也更複雜的議題,通常都付諸闕如。也遑論福音的根本核心:上帝如何創造並愛祂的子民,以至祂捨身救贖他們脫離罪,並至終必會完成這救贖了。

Read more

Life is ___ driven?

自1995年 Purpose Drive Church 及2002年 Purpose Driven Life 出版以來,相同和相似概念的書籍大賣,在基督教界內不斷流傳,不少教會推廣(筆者也因而讀過此書不少於2次),甚至幾近成為了基督徒生命成長的金科玉律。 不過我們可以稍為想一想這條方程式: Life is _________ driven. 答案可能是 Purpose,可能是 Mission,可能是 Dream(這答案是來自另一系列的暢銷書),又或者最「不能錯」的答案:God。

Read more

有的落在泥土不多的石地上:福音派華人教會的佈道工作反思(上)

這些朋友到底是為什麼赴會?又為什麼決志呢?本來用不同形式將我們的福音表達出來並沒有問題:我們的福音不只是可以被言說,也有一種藝術能展現的美。但捫心自問,教會在選擇這許多形形色色的媒介時,是因為想表達我們信仰不能或不容易被言說的真理,還是希望用一種娛樂化的媒介去吸引新朋友赴會?

Read more

離開「教會」的一些「因與果」(下)

「分析顯示,他們有較大比例是:(一)陳奕迅的粉絲;(二)瘦;(三)不重視衣著配搭的觀念;(四)當時沒有參加母校的校友會活動。一個信徒若同時具有(一)及(四)兩個風險因素,離教的可能性是那些參加母校的校友會活動且不是陳奕迅的粉絲的約 35 倍。若加上在衣著配搭的觀念方面偏低達一個標準差,一年後不再承認是基督徒的可能性,是那些沒有上述三個風險因素的近 102 倍。」

Read more

人到青年談信仰

還記得開始寫blog的時候……啊,當時仍未有「blog」這個字出現,是Internet開始出現各種類分享網站起步之時,筆者在讀大學。自學架設網站、寫網上日記,瀏覽別人所寫的也成為筆者課餘的指定動作。大概當時和現在的青年人,也有一種想被人認識、理解的渴求,在字裡行間吐露和盼望著一份若隱若現的共鳴。 那段年少輕狂的日子,也是筆者開始認識和委身信仰的日子。在埋首追求成為物理學家這個夢想之時,沒有想過要透過文字分享信仰,但信仰卻要進駐生活裡的各個層面,道也自然出現在口中和手中。談道不單是在團契裡的分享,也不只是在佈道、護教時需要的技巧,更是一種自我認識、自我補完的必經階段,通往靈性成長的關鍵渠道。

Read more

離開「教會」的一些「因與果」(上)

「離開信仰」是否可以和「離開教會」分開討論呢?我想若我們將這個問題問新約的眾使徒,特別是約翰和保羅,他們一定會問「你說什麼?我聽不懂」:因為對他們來說,信仰不能脫離教會。例如約翰說「如果有人說『我愛神』,卻恨他的弟兄,他就是說謊者。人不愛看得見的弟兄,就不能愛那看不見的神。」(約壹四19),愛神信神但沒有弟兄(姊妹)?約翰會說不知你在說什麼。至於保羅也強調眾肢體同榮共辱的關係(參林前 12-14 和西 3)和教會就是神的家(提前和提後)。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