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篇一律賺人熱淚見證
教會常用的賺人熱淚的見證的格式通常都是這樣的:主角一直以來的生活都很順利甚至很成功,然後遇到生命中的困難或染上某種癮(例如毒癮、賭癮),然後信主,然後問題得到解決(或病癮得到戒除),然後大團圓結局。
有沒有人講不是大團圓結局的見證呢?恐怕沒有。若困難沒有得到解決還算什麼見證呢 1?
上帝豐富難測的作為就這樣被簡化為一條公式,而這公式中,上帝總是扮演解決我們問題的「黃大仙」的那一位。那麼我們相信上帝是為了上帝還是為了解決問題呢?若醫生可以醫治我的病癮,我是否應該決志相信醫生呢?
至於上帝如何在苦難中看似缺場但依然同在等等基督徒生命中更常見也更複雜的議題,通常都付諸闕如。也遑論福音的根本核心:上帝如何創造並愛祂的子民,以至祂捨身救贖他們脫離罪,並至終必會完成這救贖了。
試問新朋友若因這樣的見證相信耶穌,當他們的生命遇到困難而上帝沒有及時相助時,他們會有什麼感覺?要麼覺得自己的道行(簡稱「靈命」)不夠高超所以未蒙上蒼眷顧,因慚愧而慢慢離開教會,要麼覺得這個「醫生」不可靠,於是轉投另一位「醫生」去了2。
我見過有導師在團契教導弟兄姊妹如何以五句簡單句子在街道佈道時作自己的見證:「我從前很怕黑,睡覺也要開燈睡覺,後來我跟表姐上教會後心中有平安,就不用開燈睡覺了。所以我也邀請你相信助我們的戰勝黑暗的平安之主,耶穌基督。」
先別說這段說話本身根本在不斷偷換概念(房間黑暗/形而上的黑暗;平安/安全感;平安/平安之主,等),我想問,這段簡單的見證中,有哪一句是和我們的福音有關呢?創造、墮落、罪、邪惡、救贖、愛/復和、教會、天國等等最重要的概念均無處得見。我們到底是在傳福音,還是說「我如何不用開燈睡覺」的故事?
這些見證通常都叫人感動,賺人熱淚,新朋友或會有一刻的感動而「決志」,但感動是否等於決志?不一定。他們是不是在明白福音後作出一個人生的決定?恐怕也不是。
騙徒手法層出不窮:宣揚合同信仰/成功神學
有一些教會的佈道會真的肯認認真真的講解「信仰」了,但他們卻沒有傳揚真理:他們宣揚的是一種合同信仰,或成功神學 (Prosperity Gospel):你若相信上帝,你生命的問題就會得到解決,甚至可以過平安順利的一生,正所謂:「情債、錢債、樓債,信耶穌就搞掂晒」。3 這在靈恩教會尤其嚴重。
問題和上述「千篇一律見證」有點重叠 (overlap):就是我們沒有正確描述我們的上帝和福音:上帝不是有求必應的「黃大仙」,祂也沒有責任立即解決我們所有的問題:事實上,這甚至和我們的福音背道而馳:我們的福音不是關於我們可以如何利用上帝以求成功順利,而是苦難、掙扎和背負十字架的福音(這正正是耶穌試探其中一個重要主題)。這樣的合同信仰,其實只是覷準人們心靈上感情的缺口,令他們決志。正如 John MacArthur 所說,我們總能找到這樣的缺口,但情緒上的反應 (emotional reactions) 和決志未必一致。
「因為土淺,很快就破土而出」:一開始成效可能很驚人
以上的幾種手法由於不需決志者的深思熟慮,純粹一時之間的感動(或喜愛某一位講見證的明星),可能的確能吸引很多人「相信耶穌」。但就在我們以為「很快破土而出」是因為我們播種有方時,我們沒有留意到真正的原因可能其實是「因為土淺」。當太陽出來,沒有根的幼苗就這樣枯萎,離開教會了。
一鳴驚人的佈道工作背後代表的不一定是良好的播種工作:有時甚至很可能是其相反。
所有傳道者應對此引為鑑戒。因為就在我們口裏說「其實我並不關心有多少人決志,一切都是神的工作」的時候,身體卻很誠實的將「赴會人數」、「決志人數」、「受浸人數」等等載於教會年報、感恩祈禱會事項或呼籲弟兄姊妹投身佈道事工的單張上。今天我們是追求的我們「並不關心」的決志人數的「果效」,還是到底種子是否落在淺土上?這絕對值得深思。
那麼我們可以怎樣反思我們的佈道工作呢?我只有一個建議:重尋失落了的福音
圖:Cambodian Orphanage (Adapted)
(歡迎轉載,但請註明出處)
離開教會系列:
3. 有的落在泥土不多的石地上:福音派華人教會的佈道工作反思(上)
4. 有的落在泥土不多的石地上:福音派華人教會的佈道工作反思(中)
5. 有的落在泥土不多的石地上:福音派華人教會的佈道工作反思(下)
6. 你們中間誰有一百隻羊失去一隻:福音派華人教會牧養的反思(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