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讀了胡志偉牧師《閱讀與牧養》一文,鼓勵教會「培育信徒成為有良好閱讀習慣,且能「自行覓食」(self-feeding)」,陳韋安博士也於數月前指出教會正向一個不閱讀的方向走,指出「基督徒不讀書,就會得出空洞的信仰」,兩者我皆深表同意。
雖珠玉在前,但趁著上週六的「世界閱讀日」,也讓我就基督徒的閱讀說兩句。以我在多年的教會的觀察,除了不閱讀外,原來閱讀也可能令信仰空洞(而不自知):這或是因為他們未能挑選合適的書本,或是雖然挑選到好書,卻讀而不得其法。
「只能吃奶不能吃乾糧」:信徒看什麼書
教會有幾類書籍深受不少信徒歡迎:見證集、心靈雞湯、靈修書、屬靈偉人傳記,或一些談個人信仰主觀經歷領受的小品散文。這幾類書籍有幾個共通點:首先,由於它們比較有趣易讀,讀起來不費什麼工夫,而且由於它們大多跟隨某種格式或公式而寫,某程度上也不要求閱讀的人跳出一些固有的框架去思考(某程度只會不斷強化某些框架)。最後,它們的內容也往往激勵人心,令人看得很舒服。
若只是初信者以這類書籍開始習慣閱讀,問題其實不大。但我卻看見有些弟兄姊妹由於太習慣這類書籍,以致即使早已脫離初信的階段,卻仍然只是手捧這些類型的書籍。這樣問題就來了。
這是因為這些書本或是鼓勵金句主義(如靈修書)、或是鼓勵二手信仰(如見證集和屬靈偉人傳記)1,或是鼓勵成功神學(如心靈雞湯和見證集),或將個人經歷放大為放諸四海皆準的信仰原則(如個人經歷的小品散文)。
這些書籍十分易讀,也不要求反思,所以像奶一樣不用咀嚼便可以吞嚥。但長期閱讀這些書籍的結果,能夠不像一個只吃奶(或只吃零食)而不吃乾糧/正餐的人一樣營養不良嗎?今天教會有些信徒滿嘴屬靈套語,卻缺乏反省自身和時代的能力,某程度上難道不是拜這些缺乏營養的書籍所賜嗎?
什麼才算是「有營養的好書」,當然無法盡錄。但陳韋安博士在上文推介的《羅馬書釋義》的巴特 (Karl Barth)、潘霍華(Dietrich Bonhoeffer)、魯益師(C. S. Lewis)、楊腓力(Philip Yancey)、畢德生(Eugene Peterson)、和最近也有一些人討論的以祿(Jacques Ellul)和侯活士(Stanley Hauerwas)等,就是一些我立即能想到的好作者的名字。
「你所念的你明白麼?」:吳姓局長的閱讀神功
某些人雖然也會閱讀一些好書,但卻有一個特別的閱讀習慣:他們如某吳姓局長的「我每月看三十本書」一樣,看書但求「多快好省」,只顧囫圇吞棗的書本吞到肚中:這些人挑選了一些好書,但卻不追求能深度了解和明白他們手上的好書,他們追求的只是另一個楊姓局長的「你有沒有見過 Steve Jobs ?我見過,我真的見過!」的戰績:「你有沒有讀過某某神學家或大師的作品?我讀過,我真的讀過!」
這樣的閱讀有如賽跑,誰最先衝過終點線,誰能在最短時間「看」最多的書,誰就贏了。至於能否在書本中深化自己的思考,或會否只是將自己固有的偏見 (prejudices) 讀入這些大師的作品(然後以這些大師的作品為自己的想法背書),則似乎不在考慮之內 2。
這種閱讀帶來的空洞,不論是他們自己或他人均極難察覺,因為這樣的空洞往往被一大堆術語和神學家名字淹沒,被包裝得莫測高深。這樣的人面對批評時也往往只流於以一大堆學術名詞指責對方學術水平不足而非真的論理(而且對普通人來說聽起來也確實頭頭是道)3。
但在更多的思考和討論下,這種空洞畢竟還是無所遁形:因為在拆開這堆專有名詞後你會發覺,在一個個專有名詞背後,或一個個斟酌細節的爭辯後面,背後往往沒有一套可供討論下去的邏輯推論:我見過一些氣勢洶洶的網上批評,連被批評者的立論也沒有讀懂就用一大堆術語發炮,而批評的邏輯也根本完全不通:剩下的只是一大堆的術語和專有名詞,或那些「我見過 Steve Jobs」的資歷,還有,一些粉絲的掌聲 4。
閱讀而不求甚解,最後或許也能如吳姓和楊姓局長般炫耀,但這樣的閱讀能否使人擺脫膚淺空洞,相信已不用我贅言。
結語:You are not only what you read, you are also how you read
正確的閱讀能深化信仰,這點我絕對同意。但閱讀沒有營養的書本,或以不求甚解的方法閱讀,往往只會適得其反。閱讀什麼,和如何閱讀,其實和我們的信仰生命息息相關。但觀乎今天有些信徒看書只求輕鬆有趣和打發時間,或沒有經過細思就隨便拿起一些不只是否摻有雜質的書本閱讀,就似乎未明這個道理。一些書本雖然十分難讀,也可能比較沉悶,但若我們能耐心仔細閱讀,其實可能才反而令我們獲益良多。
一個初閱讀的人的確會就「閱讀什麼,和如何閱讀」摸索,也需要一定的指導。閱讀其實不純粹是一個個人信仰追求的課題,閱讀其實也是一個很重要的牧養課題,因為最能夠在這方面指導信徒的,應該是負責牧養和指導信徒的教牧或導師。作為一個和你素未謀面的人,我就算能點出一些原則問題,但能夠做到的具體分享,畢竟十分有限。
只是在今天這個教牧和導師被一堆事奉弄得被於奔命,連自己可能也很久沒有試過好好捧著一本書閱讀的時代,信徒又是否能從他們身上得到這方面的牧養呢?若否,教會是否應該重新思考一下,到底如何可以讓教牧能夠在這方面有空間,讓他們更能發揮他們牧羊人角色呢?
(歡迎網上廣傳)
延伸閱讀:
信徒只看基督教範圍的書 , 根本無用!
應該什麼書都要看 !
増加不同知識 , 開濶眼界 , 不要成井底之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