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教選委棄席會觸發一場憲政危機嗎?

當然,以上的討論建基於兩個前提:一,現行生效的《條例》,二,「無法妥善組成選委會」的確無法行使任何法定權力。政府可以透過修改法例改變前者,後者由於還未有案例,則還要視乎法庭如何詮釋《條例》。但即使政府能在下年立法會會期的首五個月內完成修改《條例》,或在之後的呈請或覆核的訴訟中勝出,棄席已經引起一場不小的憲政危機,震動行政、立法和司法三權,也幾乎必然會有中外媒體報道,行政長官選舉的正當性也必然會再受多方面的質疑。

在這個角度下,我們是否還能指責棄席只是消極的潔身自愛呢?這樣的一石擊起千重浪,豈不是最積極的抗爭嗎?

Read more

為什麼教會只關心林淳軒?

這不是說教會不應站出來回應拆十架、顧約瑟牧師或林淳軒同學的遭遇等議題(當然如何回應是另一個問題):我十分同意教會應該像昔日的先知一樣,譴責社會上的不公義,在黑暗的社會作「守夜者」的角色。但在一貫高舉「政教分離」旗幟下,卻又突然曖昧地為和自己有切身利益的社會議題發聲,不免令人疑惑,教會的回應到底是為了「公」義發聲,還是只是為切身的「私」利而「心裏焦急,如被火焚燒」呢?

若是前者,教會豈不應該不只「專顧自己的事」,只為「自己人」發聲,而應同時譴責其他的不公義嗎?若是後者,容我請問,難道聖經教導我們「各家只掃門前雪,那管他人瓦上霜」的嗎?

Read more

評蘇成溢牧師的新春賀詞,兼論選委棄席問題

如此缺乏政治智慧和道德勇氣的教會領袖,談何在選委會中為神作見證,以光照耀黑暗呢?要在這個被共產黨高度操控的選委會中博奕,不斷突破其制度上的防守以至能衝鋒陷陣,從而讓光照耀在黑暗中,這要求的是非同尋常的政治洞察力和智慧(連不少畢生從政的泛民也鬧得焦頭爛額)和道德勇氣。請問,這在今天的教會領袖中,從這篇新春賀詞中,我們找得到這樣的智慧和勇氣嗎?

最後情況可能只會如今天廁身在政權和其他所謂的宗教領袖之中的蘇牧師一樣:不但無法在黑暗中發出光芒,反而同流合污,被黑暗呑噬。

Read more

基督教選委選舉,兼論教會與選舉

其實比起選委的爭論,我認為所謂教內選舉的問題,實在應由教會群體對政治及權力的看法開始。如何能達致既不會「離地」,又可以防範別有用心的政客(或教會領袖!)動員會眾去支持自己的政治議程?教會對公民權及社會政治參與的看法又是什麼?這些議題比棄席與否來得重要——可惜我們可能已經沒有時間去處理了。

Read more

基督徒知識分子與時代的挑戰(演講摘錄)

細看時代挑戰,從電影《十年》到年初的「毛記電視分獎禮」,引起更多香港人對前景更感迷惘。出席中大校園基督徒團契午餐聚會的分享嘉賓劉進圖認為,特首令眾多香港人厭惡的所作所為本身並非問題的關鍵;2014年的〈一國兩制白皮書〉、「831決議」、雨傘運動爆發,促使社會政治意見立場兩極化加劇,中間溫和派的空間進一步減少。所謂「撕裂」是延續的、動態的、變本加厲的,不純粹是雨傘運動帶來的直接效果。當權者有權盡用的習性,以政治宣傳(propaganda)手段使自由、法治等價值變質,逐漸造成治港範式的轉變(paradigm shift)。問題是:大陸會甘心讓香港如此墮落,而被鄰近國家城市(如新加坡)超越之嗎?

Read more

後雨傘思考之七:竭力保守聖靈所賜合而為一的心(下)

真正的合一是我們在我們的獨特性中團結 (unity in our distinctiveness/uniqueness),而不是透過犧牲我們的獨特性 (unity at the expense of our distinctiveness uniqueness) 而達致的。而在當下被雨傘運動搖撼和衝擊的教會的場景中,就是體現在 (manifested in) 我們的持續對話 (engaged conversation) 上:我們會彼此不同意,我們會質疑對方每一個前設、推論和論據,我們會面紅耳赤地激烈爭辯,但我們從不會放棄對方和拒絕對話,無論大家的立場和看法如何,我們仍然選擇彼此聆聽、了解、思考對方的觀點,和作出回應,我們從不會滿足於自說自話後然後禮貌地握手離場。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