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995年 Purpose Drive Church 及2002年 Purpose Driven Life 出版以來,相同和相似概念的書籍大賣,在基督教界內不斷流傳,不少教會推廣(筆者也因而讀過此書不少於2次),甚至幾近成為了基督徒生命成長的金科玉律。
不過我們可以稍為想一想這條方程式:
Life is _________ driven.
答案可能是 Purpose,可能是 Mission,可能是 Dream(這答案是來自另一系列的暢銷書),又或者最「不能錯」的答案:God。
再來嘗試擴充方程式:
Church is _________ driven.
答案可能是 Purpose,可能是 Missional,可能是 Holy Spirit,又或者仍是最「不能錯」的答案:God。
以上這些答案都不是錯的,只是單單一個字詞就並不全面,因為筆者認為基督信仰所關注的生命和教會,不只有終極的存在目的(purpose),也有此時此地的倫理選擇,也有不由自主的經歷過程。
先讓我們繞一個圈子,思想「生命」這課題。
- 受造物的生命
天文學家或者文學家在此可以幫助我們,因為他們會問:星體有生命嗎?宇宙有生命嗎?石頭有生命嗎?這些、那些「死物」有生命嗎?這一連串的問題看似無聊,明明「死物」又何來生命呢?
不妨想深一層,聖經裏有這些描述:
諸天述說神的榮耀,穹蒼傳揚祂的作為……
這些石頭也要開口讚美……
許多人都沒有從信仰的角度去看這些「沒有生命」的受造物,「它們」是甚麼?
楊牧谷牧師曾給予教會亮光,1 基督教的創造論2 在信仰生活之中,理應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能提供指導性的方向,且不應只看為支持人類為萬物之靈的獨特地位,它更能夠指出人以外,其他活物和死物的「生命」為何。
人以外的天地萬物,何以能將榮耀歸給神?不懂得敬拜,只能按本能而活的,又如何彰顯神的榮耀?
古老的說法,這些「人外物」是為人而存在,故此人能使用它們去榮耀神。不過,回到創世記的敘事,人作為管家(修理員和征服者),是幫助萬物成為其所是:石頭作為石頭(成為其所是)、天體作為天體(成為其所是),已經足夠反映創造主的榮美,而無須人為的雕琢、詮釋。想深一層,神仍藉著祂的雙手(聖子與聖靈)在使萬物步向終成(perfection),人反而要萬物為自己服務,這又是怎樣的「管家」?
- 我們的生命和生活與萬有結連
回到我們的方程式,
Life/Church is _________ driven.
若然神叫萬事互相效力,叫愛神的人能彰顯基督的榮耀(留意經文本身「得益處」的意思就是得以彰顯基督,而不是個人的益處),答案可不會是單一的:
Life/Church is _Purpose+Mission+Missional+Holy Spirit+God+……_ driven.
甚至你願意的話,答案也包括弟兄姊妹、社會、苦難。總的來說:Life/Church is driven by everything.
教會若然是神寓居、讓人遇見神的地方,教會也應該是最能解讀生命的豐富和複雜性的地方。
有些時候,我們見到弟兄姊妹所謂「生命有問題」,到底是怎樣的「問題」?
會否就是太過專注了生命的單一方面?就如:專業的聽道者(專喜歡聽道,而不享受崇拜的其他環節)、年輕夫婦教養初生子女(而暫停和推卻一切事奉)、為道火熱而不斷事奉者(不斷事奉,他事不做)、不斷追求屬靈的高峰經歷……又或者「超級屬靈人」(屬世的事不關信仰事、為政治和社會感到厭煩)……
苦難之所以被人討厭,不單是因為它造成痛苦,更是因為它自動上門、不能抗拒。相反,生命裏有許多的事,的確對我們造成痛苦,但這就是我們選擇不提、拒絕的理由?如果神讓這些事情在我們生命裏出現,我們的反抗又是否一種「(天國)公民抗命」呢?
- 反省個人生命與教會生活
我們的生命當然應該有方向和目的:生活裏榮耀神、生活裏有夢想,如果我們相信凡事都出自神的心意,我們應該擁抱我們的一切經歷,並努力在其中活像一個「人」。基督徒無非是一個有信仰、有神的「人」,成為基督徒並不表示我們的社會地位提升了(屬靈了)、不再做凡人。「入世而不屬世」就是說我們仍要做人。
教會是否一個地方讓人成為人?還是讓信徒成為某種屬靈口號的奴隸?教會能否容得下不同信徒的異象和夢想?教會有否關心信徒作為人的各個方面,還是鼓勵了信徒輕看、甚至放棄他們生命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但讀者們不要看錯了,筆者並非批評教會的不是,反而是關注我們作為基督身上的肢體、教會不可或缺的重要成份,我們又如何管理好這家教會,叫她榮神益人呢?
Life/Church is driven by EVERYTH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