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城回歸將近18年,香港社會趨向多元而缺乏出路;小市民受多方欺壓,官商媒為打造盛世的氣氛而裏應外合之現象,屢見不鮮。許多人關注及期望討論教育、房屋、醫療、經濟、安全、政制等政策發展,到頭來卻剩下諸如對抗洗腦、樓價、疫症、鳩嗚、黑警、權貴等刻板標籤,換來一些敵我分明、冇商冇量的偏狹議題,詞窮理屈,無濟於事。

當有商有量頓成幻影,胡言亂語、是非顛倒淪為日常,新聞時事和娛樂消息隨時調換位置,世代分野與資訊鴻溝彼此加強……我們所持守的基督信仰,到底有甚麼話要說呢?

基督徒需要說話,而這不局限於字面的「說話」、為求宣洩情緒的話,並非只說不做的空話、說「世事都被我看透了」一類的話,卻應該操練以更整全的信仰內涵表現出來的「話語」、action speaking louder than words的「宣講」。行動就是言說,反之亦然。

除非基督徒群體自甘劃地為牢、劃地為奴,否則我們應該確切地認信獨一的上帝。祂不單使一個知罪悔罪的人得救,也願意一個家庭、一個社群、一個社會、一個國家以至這個世界得著救贖;藉著甘願被祂使用的子民,在潛藏罪惡的時代裏,反映基督的光明:「這是天父世界,叫我不可遺忘,黑暗勢力雖然猖狂,天父卻仍作王。」這是每一位屬靈孩童每一天邁向成熟的時候,擺上自己的生命去傳誦的。


近月去過好些政治神學講座,盼也歸納些值得思考的要點,作為啟發日後言說 / 行動的方向。以下十點,尚有粗疏之處,大多是自己生活裏常有忽略的,或者觀察在信徒群體中少有實踐、未被重視的進路:

  1. 在政治 / 社會議題中慎思明辨——分辨是非乃基本而重要的,但要進一步尋問:現在讓我判斷得到誰對誰錯,然後如何?問題與答案不斷重覆,卻設定了錯誤的身份 / 關係定位去理解事件,怎麼辦?不得不承認,當代社會在沸沸揚揚與溫水煮蛙的狀態之間徘徊,基督徒雖信靠全能全知的神,仍要直面每個人對事實的認知和判斷有重大而多元的分歧,沒有人能作準;回應的態度、行動與熱情也有分別,應避免含混過關的想法,即以為同心就要統一、統一就是合一之類(想想耶穌十二門徒的背景和構成、使徒的宣教歷程);對神學原則、信仰傳統等,亦有不同程度的無知。跳一百步,神學與政治、理論與現實需要不斷地互相修正,互相衝突的觀點需要辯證地並存和切磋。
  2. 正視、以至減少即興式的政治參與——好像那不到半小時的煙花匯演,璀璨而空虛,以為就社會事件表表態就是做好了見證、完成了任務。遊行、聯署之類方式有其重要功用,同時不代表一切。停一停想一想,可以的話,多走一步。
  3. 正視、以至減少補課式的信徒裝備——好像雞精或砂紙手到拿來,事過境遷,又再放低。最普通的日常生活,也可以培育公民意識的細節。以基督徒勤靈修勤禱告為喻,遇到人生大事才特別神心、討好上帝,從來不是理想的習慣。
  4. 注意「參與」和「沉默」不在對立面——在場、行動並非參與的全部;沉默本身不是罪,起碼要學習分辨冷漠和默然不語。耶穌面對千夫所指的婦人(約8:1-11),以冷靜默然的態度勝過仇敵的試探,並提醒我們姦淫的罪與「喜歡定別人罪」的罪實在不相伯仲。在眾聲喧嘩、謠言亂墜的潮流當中,我們能否靜默有時、言語有時,操練以沉默作為回應語言偽術的弦外之音、在言語暴力中救贖語言?
  5. 注意暴力除了透過身體、言語呈現,還有時間與速度——例如慌忙上馬的政策、拆而不遷的社區,可見一斑。在被粉飾太平的亂世中追求民主,不忘記民主本身除了權利(這比一人一票豐富很多),還有義務:尊重他者,維護各從其類的差異,來減除對任何所謂「非我族類」的歧見;學習以聆聽開啟對話,以互相接待促進商議。生活並非純粹的日常生活,亦有其政治性,信徒因此應察驗政治 / 社會的風氣對自己待人處事的影響。
  6. 學習讓雨傘運動成為流動不息的歷史——讓事件告一段落,成為留在生命中、等待發芽成長的種子亦即下一段落,超越支持 / 反對 / 沒意見的膚淺對立。這段香港的歷史,可以是藉民間創意啟發信仰智慧的契機。例如秩序 / 失序是甚麼,某些人聲稱的「秩序」有沒有正當的基礎?公民抗命是甚麼,有沒有正當的基礎?例如以打破固有秩序的形式,然後自願回歸理應尊重的秩序(法律制裁),我們當可理解。城市的空間,為何非如此不可?偶然與意志的交疊,成就了金鐘、銅鑼灣、旺角等地區馬路及公共空間用途的改變,試驗了新秩序的各種可能,挑戰固有秩序潛在的荒謬面向。
  7. 反思與更新(被)僵化的基督徒字眼和聖經金句——特別越來越多非信徒也對使用聖經字句樂此不疲,有錯解誤解的、有冷嘲熱諷的、有善用甚至比基督徒用得更好的,:「行公義好憐憫」(不要忽略謙卑與上帝同行)、「順服掌權者」(信仰前提是……?)、「凡物公用」(佔領區的生活形態、資源共享)、「撕裂有時,縫補有時」(承認張力,努力修補,致力不重蹈同樣的撕裂)。我們還能安然地把神的話順手拈來嗎?
  8. 好好在聖經研讀上多走一步——我們缺乏眼光留意聖經書卷的政治關懷(或許也缺乏對書卷作者的同理心),只常重視個人的生活亮光,忽略對政治 / 社會宣講的信息。例如:巴別塔建造者的語言統一卻自高叛逆(創)、五旬節聚會的各國方言與領受聖靈的秩序(徒),指出喧鬧的弔詭性;政權由上帝確立,並以顯露人的善良為目的(出、羅、彼前);政權的無常,包括外邦列國、猶大和以色列(先知書);強大的帝國也會出人意料地傾覆,縱然不可一世(但);登山寶訓的天國倫理(太);呼召門徒(四福音);反對政權的敗壞(徒、腓、啟)等。
  9. 好好在信仰歷史上多走一步——雖然耶穌沒有刻意顛覆羅馬政權,我們也少有從社會的角度,留意祂一言一行的政治影響力,然後重新回到我們在當下時代處境的信仰省思;《上帝之城》指出兩個國度子民的共同生活,天國子民會以世俗事物榮耀神,世俗子民卻以屬神的物滿足自己,啟迪我們如何過入世而不屬世的生活;如果馬丁路德宗教改革運動也是因印刷術躍進之故,「宗教改革2.0」會否透過社交媒體的滲透而促成?
  10. 好好在神學思考上多走一步——創造論角度看,人有神的「形象」(形容君王尊榮的字眼),應如何在各樣政治、社會制度裏恩慈相待,又有甚麼因素使人活得不像人;從罪論的角度看,暴力的秩序為必然之事,神的子民有使人平安、恰如其分過活的使命,對抗「管得好就是有秩序」的意識形態;從救恩論角度看,以不斷更新的日常生活影響別人,超越「自從上帝做了一件事,生命從此180度改變,講完」的單一方程式;從教會論角度看,以關懷他人作為基督徒的政治 / 社會參與,身體各肢體的功用不同,「教會」從來不限於堂會之名義,而是一群受差遣者學做好撒瑪利亞人,面對不認識的人問「誰是我的鄰舍?」,更問「今天,我可以成為誰的鄰舍?」;從終末論角度看,信徒不是只想回到過去、認命、盲目盼望新天新地來臨,而是在終極的再創造裏有分,在當下實踐行動,見證上帝使舊事都變成新的了,在「既濟未濟」的現實中榮耀神(already, but not yet; or, not yet, but already!)。

祈願眾信徒成為在禱告中行動、在行動中禱告的教會(ora et labora),在盼望中等候上帝的作為(waiting and hastening),切切仰望祂的日子來到,並使我們同心建立基督的身體。在今日香港社會裏,求主光照人心、光照前路!


備註:
受益於講員包括趙崇明、郭偉聯、陳韋安諸博士之信息,在此致謝。

教會政治的延伸思考

魚皮


愛遊走書店、球類運動、思考與聆聽,動靜皆宜,靜中帶旺(不是樓盤);編輯為業,社會科學出身,認為知識、信仰、志業互為表裏,不相排斥。相信聆聽促進對話,對話促進理解,理解塑造信念,信念塑造人生。閱讀,就是一種對話;理想的對話活潑像乒乓球,劈里啪啦,你來我往。好看,也好聽。


Post navigation


Leave a Reply

%d bloggers like th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