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記得開始寫blog的時候……啊,當時仍未有「blog」這個字出現,是Internet開始出現各種類分享網站起步之時,筆者在讀大學。自學架設網站、寫網上日記,瀏覽別人所寫的也成為筆者課餘的指定動作。大概當時和現在的青年人,也有一種想被人認識、理解的渴求,在字裡行間吐露和盼望著一份若隱若現的共鳴。

那段年少輕狂的日子,也是筆者開始認識和委身信仰的日子。在埋首追求成為物理學家這個夢想之時,沒有想過要透過文字分享信仰,但信仰卻要進駐生活裡的各個層面,道也自然出現在口中和手中。談道不單是在團契裡的分享,也不只是在佈道、護教時需要的技巧,更是一種自我認識、自我補完的必經階段,通往靈性成長的關鍵渠道

青年的破碎世界

Puzzle

說起靈命成長,對青年人來說最大的阻力是世界的「破碎」(fragmented)。事實告訴我們,最多信徒離開信仰是在他們的青年期。筆者所指的「破碎」就是在這個青年期裡,信徒無法在急遽變化的人生場景[1] 裡整合出融貫的世界觀,以致信仰失效,但又回轉頭說,其根源也是因為他們本身的信仰也是破碎的。

消費主義入侵了教會,更惡化了「信徒需求主導」的形勢。形形色色的主日學、專題講座,彷彿如大學選科一般,拍拖戀愛如是、政教關係如是、如何面對同運如是,可是我們不難發現,何以重重覆覆的教導,信徒卻似乎毫無得著,也要重重覆覆地學習?信仰變得topical,往往只能治標,無法深化信仰,更使之也變得脆弱;缺乏融貫和整全的眼界,也容易產生不必要的內部矛盾,面對挑戰自然更加無力,更遑論抗逆世界文化、實踐與世界迥異的天國使命。

談道生出融貫的信仰

在基督教信仰裡面,有兩個極為重要的信仰行動:聆聽宣講。教會著實花了很多功夫鼓勵和教導信徒聆聽神的話語,但相對地宣講的教導卻多停留在佈道和護教之上,而較少在教會生活之中學習和實踐。講道是重要的宣講,信徒日常的談道亦是將神的道帶進生活和世界的重要行動。當青年信徒認認真真地想一想信仰然後言說,不只停留在金句式和學舌式的團契生活,他們破碎的世界才能被信仰逐步連結和整合,彼此的信仰才得以建立起來。

遇見一班嘗試放膽談道的青年,還真是有意思。你會是我們的一份子嗎?


嘗‧言‧道

延伸閱讀:

Fragment
約拿單‧威爾遜著。陳永財譯。《破碎世界裡的忠心教會》。香港:基道,2008。

515xYRv-VpL._SY344_BO1,204,203,200_
Jonathan R. Wilson. Living Faithfully in a Fragmented World: From After Virtue to a New Monasticism, 2nd Ed. New Monastic Library: Resources for Radical Discipleship. Wipf & Stock, 2010.

[1] 香港的青年人在「青年」的二十多年(大約就是開始成人進大專,到了四十歲步入中年),經歷很多人生的重要關口:入大專、就業、拍拖、結婚、生兒育女、轉工或辭工、置業、離開原生家庭,還有無法預料的生離死別,一切都在這二十多年內發生,一切來得急時、去也急。相對中學、少年階段和後來的中年,青年期是進入混沌再步向穩定。

圖:網上圖片 (開放版權)

人到青年談信仰

Rilakkuma


“Rilakkuma” means “Bear in relaxed mood”. At all time and everywhere he goes he is continuously lazy and relaxed. He is totally stress-free and also doing things on his own pace. He is someone impossible to be hated by others. You will be dragged into Rilakkuma’s world and become lazy and relaxed while watching what everything he does.


Post navigation


One thought on “人到青年談信仰

  1. 非常同意。在福音派教會生存多年,一直有感教會對為信徒提供屬靈領導 (spiritual leadership) 的態度一直是不冷不熱的。面對複雜多變的世界,如何整合我們自己的信仰而面對實在是非常逼切的課題。

Leave a Reply

%d bloggers like th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