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我「離開教會」三部曲的第二部曲。上文處理了《先兆》和《前因》兩文的一些神學和邏輯問題,本文處理的則是福音派華人教會的佈道工作的問題。
又回到最初的起點:信徒如何成為信徒
我相信要了解為什麼有不少信徒離開教會原因的其中的一個關鍵,就是要問他們最初是怎樣進了教會這個「家門」的呢?我們會否只是用了一些福音的代替品吸引新朋友到來,當這些代替品的吸引限期一過,新朋友就轉身離開呢?
在這裏當然我沒有考慮自幼隨家人回教會的弟兄姊妹的情況,因為他們不是經由任何教會的佈道渠道進教會的。但當我們在下一篇討論教會的牧養情況時,他們也會在討論範圍內。
在討論之前,我必須指出,本文並非社會學的研究報告,而是透過反思教會的佈道手法而指出信徒「可能」離開教會的原因。下文關於教會牧養的文章亦當作如是觀。
在討論之前我必須強調,本文無意貶抑教會的教牧及弟兄姊妹準備佈道聚會和福音預工等不遺餘力的辛勞:事實上我也知道籌備一個佈道聚會或福音預工每每花費大量的人力物力,弟兄姊妹的奉獻絕對值得尊敬和鼓勵。
但若耗費如此之多的人力物力後,若仍只能將種子播於淺土,豈不可惜?
佈道聚會娛樂化
佈道聚會應該是不少未信者踏足教會以至接觸信仰的機會。我沒有親身經歷過,但我聽聞在七八十年代時,佈道聚會不如今天那麼多「花樣」:或是音樂會,或是話劇(例如近十年開始流行和觀眾互動的那種),或是有舞蹈,甚至電影或棟篤笑,或是以上幾項合併。近年,我甚至見到邀請歌影視明星作分享嘉賓。
這些朋友到底是為什麼赴會?又為什麼決志呢?本來用不同形式將我們的福音表達出來並沒有問題:我們的福音不只是可以被言說,也有一種藝術能展現的美。但捫心自問,教會在選擇這許多形形色色的媒介時,是因為想表達我們信仰不能或不容易被言說的真理,還是希望用一種娛樂化的媒介去吸引新朋友赴會?
當佈道會的主角是娛樂而非福音,新朋友是為了我們的福音,為了找尋生命的主而來,還是只是為了找一個晚上的消遣而來?
最令人費解的甚至是找明星主領聚會 1:究竟明星是否真能「正確講解真理的道」(提後二15)?若不能,我們是否只是靠明星效應引人決志呢?
有人或許會說「任何弟兄姊妹也可以傳福音,而明星也只是一個普通的弟兄姊妹」:這只是一種詭辯和虛偽,首先我們在談的不是一般的傳福音,而是主領佈道聚會或作其主要嘉賓。更甚的是,若明星只是普通的弟兄姊妹,為什麼我們不找團契一位剛初信的「最小的弟兄」主講呢?為什麼我們明明是在借助明星的叫座力,但卻又不肯承認明星效應,不肯承認明星令這樣的聚會失焦於明星身上,而非我們的主身上呢?
事實上,無論是找明星主領佈道聚會,還是將佈道聚會娛樂化,我們都給了信仰一個「悅人眼目」的包裝,在這個包裝之下,我們就不再深究我們有否在其中宣講上帝的道。
這些新朋友根本從來不曾在佈道聚會中接觸真理,當一刻的感動過去了,當新鮮感減退,自然對教會失去興趣,所以便轉身離開了。
投其所好的「福音預工」
「福音預工」的基本的理路是尋找我們目標受眾最喜歡或必須做的節目,然後我們將之放在教會中進行,希望藉此吸引他們來到。所以我們為學生辦自修室和各種補習、營會和升學講座,為年輕人(特別是男性)辦「睇波」活動,或烹飪班,或為年輕父母辦育兒講座/工作坊,或長者辦健康講座/檢查,等等。
最後我們的確將他們吸引了來教會,但他們卻從來不是為教會的福音而來(他們是為自修室、睇波、講座/工作坊而來)。當教會見到愈來愈多新朋友參與這些福音預工時,他們就想在這些活動中加入信仰的元素(這畢竟是他們最初的目的),甚至邀請他們回恆常聚會(例如團契和崇拜)。但由於這些新朋友本來不是來「聽耶穌」的,這時候可能有兩個情況發生:或是新朋友覺得不耐煩(「睇波就睇波,仲講咩講耶穌」)而離開,或他們會覺得不好意思,而答應出席聚會。但由於他們從來都不是為了參加這些恆常聚會而來,他們很快亦會離去。
圖:網上圖片(開放版權)(Adapted)
(歡迎轉載,但請註明出處)
離開教會系列:
3. 有的落在泥土不多的石地上:福音派華人教會的佈道工作反思(上)
4. 有的落在泥土不多的石地上:福音派華人教會的佈道工作反思(中)
5. 有的落在泥土不多的石地上:福音派華人教會的佈道工作反思(下)
6. 你們中間誰有一百隻羊失去一隻:福音派華人教會牧養的反思(上)
7. 你們中間誰有一百隻羊失去一隻:福音派華人教會牧養的反思(中)
8. 你們中間誰有一百隻羊失去一隻:福音派華人教會牧養的反思(下)
- 別跟我說明星也有言論自由:言論自由從來也不能為一件事的合適性 (appropriateness) 提供辯解 ↩
One thought on “有的落在泥土不多的石地上:福音派華人教會的佈道工作反思(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