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不是說正派中沒有好人,或魔教中都沒有壞人,華山寧中則,小師妹;恆山派,少林方證、武當冲虛、衡山莫大等等,都可算是名符其實的正派人物,但整體而言,他們並非舞台的主角,他們都只能算是大多數中的例外。
教會不是消了毒的幼稚園課室
在一些人的概念中,教會大概是一個一塵不染和消了毒的幼稚園課室:「先是清潔,後是和平,溫良柔順」;學生尊敬老師,老師愛護學生。大家像森林中的小動物一樣和平地活著,完全沒有爭鬥和私心。
但《笑傲江湖》提醒我們,不論一些組織如何標榜為名門正派,領導這些門派的「高手名宿」如何成功地將他們那卑劣不堪的私心包裝在一堆大義凜然得近乎慷慨就義的飾詞後面 1,江湖依然是江湖,江湖不是幼稚園課室。而江湖本來就是波譎雲詭,充滿爭鬥、攻擊和陷阱的。有別的期望只是自欺欺人。
這本應是常理,但不知為何,教會中卻總有些人天真的因為某些人的「敬虔的外表」 2,懂得表現得謙卑善良軟弱和沒有私心,和將廢話包裝在一堆屬靈套語中,就必然也有「敬虔的實質」,和一定也是正人君子。
若非這種愚昧間接助長這些邪惡,我會說這大概是史上十大好笑的笑話之一。
其中一個令我們有這錯覺的原因,或許是因為今天教會太強調將我們的信仰化約為「如何做好人」,所以令人覺得我們比其他人是比較善良、正直和誠實的:於是我們覺得我們是「正教」的正人君子,非信徒則只是「魔教」的奸惡小人:我們都是沒有罪的,所以我們可以拿起石頭打教會門外被拿住的那個行淫婦人。
而如果我們是好人,那麼那些我們崇仰的教會領袖,豈非應該是比一般信徒更好人的「好好人」嗎?
但這種假設正確嗎?馬丁路德不是提醒我們,我們雖然已被稱義,但我們其實同時也是罪人 (at once justified and sinner (simul iustus et peccator)):若我們同是罪人,我們又憑什麼假設我們比旁人更正直呢?
要掙脫這種迷思,除了謹記我們也是罪人之外,或許就要由謹記和左冷禪和岳不群這一張張道貌岸然的臉孔,一篇又一篇的大道理,和頭上一個個又大又圓的光環成正比的,是他們心底的卑污、貪婪和黑暗:這不是說道貌岸然的就一定包藏禍心,但包藏禍心者卻每每道貌岸然:謹憑一個外號、銜頭或外貌就假定某些人是「好人」,這種想法實在是太天真太傻了 3。
結語:正教和教會為什麼有小人?
有時我想,為什麼滿肚機心的小人反而要裝成名門正派的樣子呢?金庸沒有明言,但就教會的情況而言,我想有幾個簡單的原因。
首先,因為小人知道倘若知道沒有虛偽的外表,根本達不到他真正的目的。豺狼不披上羊皮,合什禮拜,怎能令其他綿羊乖乖到送到他的口邊呢?他早就被趕出羊圈之外了。
其次,或許正因為教會的環境本身就鼓勵這種人的存在。今天教會過份強調律法主義,強調一些外在的行為,令某些人覺得必須時刻保持君子的外表,而不能隨意輕鬆的表露真我。但他們也只是凡人,必然會在遇上試探時有所掙扎。這些掙扎若能被放心地置於群體中,自然可以得到解決。但在強調「外表善良」過於「內心誠實」的教會 4,這些平時道貌岸然的人只能長久壓抑這些掙扎,而無法令它們得到處理。這些最初如星星之火的掙扎只會不斷累積,最後當它們成為燎原之火時,已是不可挽回。
最後,或許因為「教會都是好人」這個大招牌下,小人更易掩飾躲藏 5,他們自然更容易為所欲為,快速增長。
「正教中人,就一定比魔教好些嗎?」,這個問題也真該問。
(歡迎網上廣傳)
從《笑傲江湖》看信仰系列
- 從《葵花寶典》和氣劍之爭看教會的殘缺信仰
- 左冷禪、「內八路,外九路」的嵩山劍法和殘缺信仰
- 如何從不合常理和不講道理的獨孤九劍重尋神學的初衷?
- 「正教中人,就一定比魔教好些嗎?」(上)
- 「正教中人,就一定比魔教好些嗎?」(下)